一本亂賬,迫人造假,騙人騙己。
幻想大眾都是受*的偏執狂,一味與國有企業高管作對,顯然是陷入了另一種偏執,於國有企業改革有害,對於國有企業的激勵機制是一種倒退。任何順利的改革都會善對民意,國有企業薪酬制度的改革也不會例外。
我們需要怎麼樣的市場化?
寫完此書,累得差點虛脫。
不僅因為從專欄到成書需要重建結構,更因為時時刻刻處於精神矛盾之中—民族主義與市場的矛盾,國進民退與權貴階層攫取財富的矛盾,時刻纏繞著我的頭腦。
從宏觀經濟到金融世界,從股票市場到房地產市場,所有的市場都打下了市場化發軔初期計劃經濟與自由市場膠著的深刻印跡。名詞雖然不同,計劃體制被宏觀調控的字眼取代,對民營經濟的蔑視甚至包裝在消化產能、產業升級的糖衣下面,但核心一致。
處於轉型時期的人,不得不在邏輯怪圈中掙扎:贊成自由市場,又看到自由市場的約束條件;不贊成政府過度介入微觀市場,卻時刻呼籲政府的自律與他律。以國有企業私有化為例,俄羅斯覆轍在前,在缺乏剛性約束的情況下,國有企業私有化有很大的機率會成為權勢階層的分肥大餐。中國剛性約束更少,國有企業私有化盤剝弱勢階層的可能性也就更大。
分肥徵兆初顯時,社會熱情呼籲政府介入約束權貴,但政府介入的結果是將國有企業紅利固定化、制度化,呼籲者因此成為自身觀點的敵人。
我們為什麼不呼籲法律的約束?為什麼不呼籲市場的法治精神?甚至包括筆者本人,天天關注財經動態、撰寫財經評論、思考市場邏輯的人,都會在熱情的衝動之下呼喚清官迴歸。面對收入分配等問題,我們呼籲政府,卻不呼籲制度。
因為,有一個潛意識揮之不去,法律制度脆如薄紙、危如累卵,自身難保。
世界上沒有非此即彼、不是天堂就是地獄的明確劃分,真實的生活總是好壞參半,總是在矛盾的漩渦中找到平衡點。回到原點,讓事實與資料說話,讓常識說話,而不用先驗的立場與意識形態說話,才能找到一個財經專欄作家的立足點。
在工業社會的初始階段,政府的作用非常強大,日本、韓國,甚至圈地養羊為工業化培育廉價勞動者的英國政府,莫不如此。“9·11”恐怖襲擊事件後,美國政府力量日益強大,令全球矚目,而全球金融危機加快了這一程序,為政府的介入提供了最好的理由。
即便存在上述歷史事實,仍然無法推翻如下經典假設:當政府的作用強大到介入微觀經濟領域,阻礙生產效率提升,甚至大肆浪費納稅人的辛苦錢,投入到白宮式的象徵性豪華建築中,而納稅人卻無能為力,這種介入必然導致經濟體迅速惡化。
應該承認改革開放30年的財富積累速度,同時應該承認,財富的積累過程產生了巨大的隱形成本,包括勞動力貧困生活的代際傳導,包括環境汙染的隱形成本,甚至包括推高全球資源產品價格,更讓人擔憂的是,最近幾年的實踐表明,財富被快速錯配,民間積累的財富填補到低效的巨型國有企業,透過資本市場、債券市場、信貸市場等等,能夠想得到的一切管道,以便這些國有企業能夠做大做強,光宗耀祖。而所有這些惡果,必將在今後的歲月中逐漸顯現。
並不羨慕發達國家的生活,但令人感動的是,它們連邊遠地區居民的生活,也如此美妙富足。如果我國貴州等地農民的生活能夠達到如此水準,根本無需任何國際組織、經濟學家封什麼GDP世界第二強國,因為,強大而自足的存在無須自吹自擂。
正因為如此,筆者感動於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由民間市場力量推動的城鄉一體化,痛惜於因金融危機、被政府不適當的調控而凋零。
當一個國家,普通民眾生活富足,生活得有尊嚴有趣味,無論採用何種制度,他們至少採用了適合他們的制度。適合的,就是好的。
內生的市場化是如此重要,是中國30年最寶貴的精神財富,這30年中國經濟真正的強大並不體現在中看不中用的世界500強企業,而體現在沿海地區便捷、完整的產業鏈條。令人擔憂的是,在人為提升這一鏈條的過程中,在做大做強的號子聲中,市場精神可能徹底失去。
對內開放,尊重內生的市場經濟,怎麼強調都不過分。
觀看史書時,常常感慨現實無情,如崇禎皇帝如此勤政愛民,但在財政的壓力下不得不重稅苛民,以致滅亡;如袁世凱等中國最早的*選舉宣傳者,最終會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