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出這種矛盾性。”這是後代人對老三屆一代的評價,它不無道理。
不過,這一代也是後“*”時期最早被譽為“思考的一代”和“反思的一代”,他們對於自身弱點的認識之深刻並不亞於他們對於社會的認知,他們更願意以一種真實的寫照留給歷史。這就是我所認識的老三屆。
在收筆的時候,還需要說明兩點:
“代”和階級階層是社會研究中對社會群體的不同劃分方法。一是橫向的社會層次,一是縱向的年齡段。這二者不是平行的,而是一種互相垂直的關係。本文限於篇幅等原因,只從“代”的角度對其共性的東西有所概括,未能全面分析這代人由於所處不同階層和處境,雖經歷相同卻產生的不盡相同的感受。這是本文的一個缺憾。對此可參閱我的《聚焦紅衛兵》一書中的有關章節。另外,我也深知,作為這代人中的一分子,很難把自己和歷史拉開距離,很難把自己置身於群體之外,本文的論述也很難不帶有一定的感*彩或者有所偏頗。這是本文的又一缺憾。
論“老三屆”那代人(8)
儘管有種種不足和缺憾,我還是希望透過本文粗淺的分析和歸納,對老三屆一代的理性研究增添一磚一瓦。歷史從來不應當是由當代人撰寫的,他們的義務僅僅是留下真實的素材和感受。
老三屆們是中國現代史的縮影,濃縮了這段歷史中的功過譭譽,凝聚了社會各層面的酸甜苦辣。這代人的整體特點,最主要的是其犧牲精神,恰恰滿足了中國這段積重難返的歷史自身改革的要求,為中國走向現代化鋪設了一座承前啟後的橋樑。我們欣喜地看到經過30年改革後的中國已經舊貌換新顏,中華民族在復興之路上的崛起初戰告捷。一代人拱起的這座跨越世紀、跨越愚昧、跨越傳統和跨越落後的橋樑,托起社會並最終跨越自己。
今天,隨著年齡的增長,老三屆們的主體正在漸次退出社會的中心,另一方面這代人的精英在各個領域也開始成為各領*的主導力量。歷史的積澱告訴我們,改革依然任重道遠,他們還面臨著更艱鉅的橋樑使命。他們曾經因為歷史造就的幼稚和衝動,成為中華民族那場劫難的參與者和受害者。然而,歷經磨難而鍛造出的堅毅和求實、堅守和追求的品格,或許會幫助他們在中華民族崛起歷史上再留下濃濃的一筆。
附 錄
來稿作者名單(以姓氏拼音順序排列)
邊樹本 1948年生,山東桓臺一中六七屆高中畢業生,山東淄博師專中
文系七八級大學生。
蔡威 1948年生,貴州關嶺縣關嶺中學六六屆高中畢業生。
陳兵 1951年生於北京,北大附中畢業,山西農村插隊知青。
陳炳襄 1949年生於上海,安徽亳縣插隊知青。
陳國堅 1953年生,福建漳浦一中六八屆初中畢業生,漳浦縣南浦、石
榴公社插隊知青。
陳榮章 上海航空工業學校六六屆畢業生,四川插隊知青。
鄧玲 1951年生,七八級大學生,桂林師範高等專科學校中文系副教授。
鄧石如 合肥一中六六屆初中畢業生,知青,安徽財貿學院七七級大學生。
丁愛珍 1950年生,河南睢縣二中六六屆初中畢業生,知青。
竇立成 1947年生,廣西柳州鐵路第一中學六六屆高中畢業生。
封培定 貴州安順二中六六屆高中畢業生。
豐子貴 1947年生於山西省應縣,六六屆高中畢業生。
馮國欽 1948年生,原福建漳州三中六七屆高中畢業生,長泰縣陳巷公
社古農大隊插隊知青。
高朋 1951年生於湖南寧鄉,六七屆初中畢業生,湖南瀏陽縣大光公社
插隊知青。
管會生 1956年生,甘肅武山縣郭槐公社插隊知青,蘭州大學七八級大學生。
郭景蘭 1950年生,山西夏縣插隊知青,回京後畢業於中國人民警官大
學中文系幹部專修班。
韓勝勳 1950年生,北京崇文區紅橋十一中學六七屆初中生。
賀善侃 1947年生,六七屆高中畢業生,七七級大學生。
李麓楨 1949年生,鄭州市祭城公社插隊知青。
李任強 1958年生,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