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入者,輒潑汙之。
貧民千人要擁入徐家算賬,徐階無法,只好令擔了幾擔糞放在大廳裡,見人進來,就往他們身上潑。誰能想到,昔日的首輔今天居然只好出此下策!
沒有辦法,徐階只好放下架子請和了。
不過,他並不是向海瑞請和。他知道海瑞不過是被人利用的工具。他向當朝首輔高拱發出了降表,表示了自己的悔意,表示在###中徹底認輸,表示以後不再糾集勢力謀求東山再起。
高拱笑了。他的目的圓滿達到了。既然對手敗得這樣慘,他也就大度起來。他幡然一變臉,對徐階笑臉相迎,給徐氏回了一封信,表示前嫌盡釋,希望徐氏今後多捧他的場。然後,他又輕輕暗示,他也覺得海瑞做得太過分了,不過他作為當朝宰相,沒法直接出手。
在海瑞修吳淞江後,他的政治聲望達到了頂點,朝廷上一片稱頌之聲。然而,在退田令開始後,官場靜下來了,讚揚海瑞的聲音消失了,不少人已經蠢蠢欲動,要扳倒海瑞,只是摸不準高拱的心思,不敢貿然動手。
徐氏對這些政治暗語當然一讀就懂。得了高拱指示,他立刻利用自己的故舊,找御史奏了海瑞一本。高拱在奏本上批准同意。海瑞被取消巡撫銜,調任南京總督糧儲。於是,海瑞最風光的一段政治生涯就乾脆利索地結束了!
一○
海瑞被這當頭一棒打昏了。他正興致勃勃地推行他的宏大計劃,“正欲為江南立千百年基業”,正調動全部精力和應天府的豪紳大戶們作戰時,沒想到,後面射來的一枝冷箭,輕輕地取走了他的政治生命,粉碎了他的全部政治夢想。
海瑞不知道,像他這樣不明白遊戲規則的人,只會被高明的玩家當作一枚衝鋒陷陣的特殊棋子,發揮完作用之後,被拋棄是必然的命運。清官註定不能進入政治主流,無法引導政治航向。
海瑞永遠不會明白這一點。他開始是震驚,然後是迷惘,最後是憤怒。至剛者不屈,海瑞不會容忍任何對他名譽性的安排,他提筆給皇帝寫了一封辭職信:“臣曾說過當今天下諸臣全犯了因循苟且之病。皇上雖然有銳然求治之心,群臣卻絕無毅然任事之念。互相掣肘,互相排擠,還動不動就說:識時務者為俊傑。所以,國家才敗壞如此。”一旦提起筆,海瑞胸中的憤怒、委屈、埋怨就忍不住噴發出來,辭職信變成了政論書。在這封海瑞平生中第二有名的信中,海瑞第一次向皇帝陳述了他的政治理想:
海瑞:偏執症患者(13)
臣尚欲以身為障,回既倒之狂瀾;以身為標,開復古之門路。
這樣的話,只有海瑞才說得出來。欲以一人之力,擋住天下滔滔既倒之狂瀾。把自己作為標準,使全社會人向自己看齊,以挽回社會道德的敗壞。這是何等的“狂妄”!整個中國,只有最浪漫的詩人李白和最天真的官僚海瑞能說出這樣的話來。然而,這兩句話卻是解讀海瑞一生為人行事的關鍵。沒有這樣“狂妄”的理想作支撐,無法想像海瑞能忍受住常人無法忍受的壓力,特立獨行到現在。
然而,這個理想,是撲火的飛蛾的理想。那些庸人憑自己的本能,一眼就能看出這理想的虛妄,只有單純的海瑞,終生不悟。
雖然辭職而去,海瑞還是堅持認為自己的政治措施沒有一點錯誤,不可更改。他說:“臣再有一言:臣在任上的所作所為,都是傾聽百姓的呼聲,恪守祖宗成法,萬不可改。”
他再一次把憤怒指向了群臣,舉朝官員都是他不共戴天的敵人。這是他下意識中一直存在的意念,今天他直抒胸臆:“請皇帝鞭策全體大臣,不得像以前那樣應付差事,必須仰皇上求治之心,認真辦事。凡事就怕認真,只有認真才能救今日之弊。九分之真,一分放過,就不是認真!更何況半真半假!”
奏摺的最後一段,再一次典型地體現了海瑞風格:“如果大臣們認為我說的是錯的,那這個大臣必然是庸臣!《詩經》說:勿聽婦人之言。如今,全朝廷的大小臣工都是婦人,他們的話,皇上不聽可也!如果這樣,帝國大幸,愚臣我大幸!”
痛快淋漓地罵完了滿朝大臣,海瑞掛冠而去。此後,他對朋友說:“這等世界,做得成甚事業!從此入山之深,入林之密,又別是一種人物矣。”
事實證明,道學家海瑞是古今所有清官中最有個性的一個。只有他,敢公然辱罵所有朝臣。而朝廷雖然震怒,一時之間卻無法處置海瑞,只是在批文中淡淡地說:“今乃詞稱請歸,意甚怏憤。且固執偏見,是己非人,殊失大臣體。但本官已奉欽依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