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開會,鄧政委先作報告,後劉司令員作報告;11月27日。今日特別高興的和值得記載的是劉伯承、鄧小平與李先念會師了;12月10日李達參謀長找我說:今天按前天分的走。保密。我同鄧政委、李副司令員向南,劉司令員向北,怎麼走,劉司令員知道;12月11日。到蘇家河西北之崔家坂。從此心照不宣,按名單有計劃地分開。”
留在大別山指揮其他幾個縱隊(1)
1939年8月,鄧小平、卓琳在延安結婚,成為革命伴侶。這是回到太行山的鄧小平和卓琳。
我一個,先念一個,李達一個,留在大別山指揮其他幾個縱隊
就是我一個,先念一個,李達一個,帶著幾百人不到一千人的前方指揮所留在大別山,指揮其他幾個縱隊,方針就是避戰,一切為了站穩腳。那時六縱擔負的任務最多,在大別山那個丘陵地帶來回穿梭,一會兒由西向東,一會兒由東向西,今天跑一趟,明天跑一趟,不知來回跑了多少趟,調動敵人,迷惑敵人。別的部隊基本上不大動,適當分散,避免同敵人碰面。這樣搞了兩個月,我們向中央軍委、毛主席報告,大別山站穩了,實現了戰略任務。
——1989年11月20日鄧小平會見編寫第二野戰軍戰史的老同志時的談話
鄧小平、李先念、李達在大別山堅持內線鬥爭的兩個多月,是劉鄧大軍“反攻以來面臨的最大考驗”。在險象環生的情況下,輾轉於大別山北麓的丘陵地帶。特別是第六縱隊擔負的任務最多,來回穿梭。一會由西向東,一會由東向西,今天跑一趟,明天跑一趟,不知來回跑了多少趟,調動、迷惑敵人。
據一位老同志的《前指紀事》記載:1947年12月11日,鄧率前指在湖北省黃安(現紅安)縣;16日到河南省新縣;22日東進到商城縣;24日東進到安徽省金寨縣;26日返回商城,連續3天北上,30日又東進至金寨縣,6天后又返回商城,第二天又繼續西進。正如鄧小平以中原局名義發出的指示電所言:“好擊必擊,不好擊就遊。遊,必採取以迂為直的行動,不可老走一路,不可老駐一地。”
令人感慨的是:率部與敵人日夜周旋的鄧小平,自己雖然時刻處於艱難危險之中,卻時刻惦念著轉戰陝北,吸引胡宗南重兵的黨中央和毛澤東。有一次,他高興地告訴大家:我們已有3天沒有得到陝北方面的訊息了,今天收到黨中央發來的電報,說毛主席和中央機關安然無恙,所以喝一杯慶賀酒。
鄧小平不僅著眼於全國戰局,還關切著友鄰部隊。當粟裕等得知大別山區鬥爭十分艱難,要支援大別山,並得到中央軍委批准時,鄧小平於12月22日提出:大別山局勢雖然嚴峻,但我們已做好思想準備。“我們在大別山背重些,在三個月內,陳粟、陳謝能大量殲敵,江漢、桐柏、豫陝鄂和淮河以北地區能深入工作,對全域性則極有利。”
而他告訴自己所屬的指揮員:就是要多背一些,背重一些,釜底抽薪就不要怕燙手,調動敵人回援根本重地,是個關係全域性的戰略行動。我們多背一些敵人,寧願本身多忍受一個時期的艱苦,也要拖住敵人幾十個旅於自己周圍,使山東、陝北的兄弟部隊能騰出手來大量消滅敵人,這對全域性有利。1948年2月9日,他還致電黨中央、毛澤東表示:為繼續拖住大批敵人,更有力地配合粟裕的機動,大別山區的主力兵團不宜抽得過早,“須留在大別山再打一個月圈子”。
胸懷全域性,勇挑重擔可以說是鄧小平一貫思想和精神。魯西南戰役結束不久,劉、鄧不顧未及休整,敵情嚴重等巨大困難,為解決陝北、山東之危,服從全域性,毅然提前出動“以應全域性之需”;為減少兄弟部隊損失,建議黨中央不要派增援部隊或運送物資前來;淮海戰役中鄧小平說:只要消滅了南線敵軍主力,中原就是打光了,全國各路解放軍還是可以取得全國勝利,這代價是值得的;渡江戰役後,黨中央曾考慮讓劉、鄧駐守南京、上海等富庶地區,而劉、鄧又主動承擔了進軍大西南的重任;成都戰役結束後,劉、鄧又嚴令所部不準進城,而讓兄弟部隊駐守成都。鄧小平曾經稱讚劉伯承:“考慮問題從黨的全域性出發,事事顧全大局,服從大局”,“總是主動挑起最艱鉅、最危險的任務,兢兢業業,排除萬難去圓滿完成”,“堪稱堅決執行黨的各項決議和中央戰略方針的模範”。實際上鄧小平也正是這樣的模範。
留在大別山指揮其他幾個縱隊(2)
在堅持大別山鬥爭最困難的時候,警衛員看鄧小平特別瘦,就想法找到兩個雞蛋,衝了一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