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又牽起了沈千塵空閒的那隻手,含笑道:“走吧。”
兩人按照原定計劃去了十剎海放河燈。
當他們抵達時,河道沿岸早就站滿了不少百姓,人頭攢動,他們全都在放河燈。
月光下,河面波光粼粼,漂浮著一盞盞小巧的蓮花燈,隨著那搖曳起伏的河水朝遠方漂去,燈芯燃著一簇簇火苗,照亮了周圍的河面……
這數以千計的蓮花燈映著下方粼粼的水光,一眼望去,比那夜空中的點點繁星還要璀璨奪目,為這七夕的夜晚平添了一道絢爛的景緻。
河岸上的人要麼賞河燈,要麼合掌許願祈福,有的是情人夫妻,有的是親朋好友,有的是一家幾口,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笑容。
沈千塵就近挑了一處空地,拉著顧玦一起蹲在了河邊,第一件事自然是拿火摺子點燃那兩盞蓮花燈。
她一盞,顧玦一盞。
兩人小心翼翼地把蓮花燈放到了河面上……
河面盪漾不已,小小的蓮花燈在起伏的水面上來回晃動著,隨著水流越漂越遠,猶如一顆顆閃閃發亮的寶石……
沈千塵也合掌許了願,然後用一根尾指勾著顧玦的一根尾指,肩並著肩地站在岸邊賞河燈。
偶爾,她輕輕地勾動他的尾指,兩根尾指纏繞拉鉤,彷彿在做某種無聲的許諾,又彷彿要把對方的心永遠勾在自己的心中。
他也亦然。
今夜沒有宵禁,京城中又有燈會,很多人都打著徹夜狂歡的主意,不過沈千塵與顧玦沒打算如此,沈千塵一向不許顧玦熬夜的,看著時間差不多了,她就拉著顧玦踏上返程。
兩人是一路漫步回去的,說說話,賞賞燈,偶爾會心一笑……感覺也沒走一會兒,他們就來到了長安大街。
今夜的長安大街同樣很熱鬧,燈火輝煌,人山人海,因為皇宮前的午門廣場上也設了七夕的燈臺,跑去那裡賞燈的百姓也不少。
“咚!咚!咚!”
前方,忽然傳來了陣陣擊鼓聲,一下接著一下地響起,如雷聲陣陣,連綿不絕,從長安大街的一頭傳到了另一頭,街上的路人百姓也都聽到了。
不知道是誰扯著嗓子高呼了起來:“有人敲登聞鼓了!”
眾所周知,長安右門外設有登聞鼓,從前朝延續至今,根據大齊律例,凡擊登聞鼓,相關官吏必須立即受理,並上報給皇帝。
設立登聞鼓的目的是為了讓官吏與百姓可以擊鼓鳴冤,直達天聽。但為防止無端刁民惡意上訪,大齊律例規定,如擊登聞鼓者無功名、無誥命,先廷杖三十,以儆效尤。
因為擊登聞鼓的條件苛刻,所以,很少有人敢以身涉險,凡敲擊登聞鼓者多數確有冤屈,才會孤注一擲。
“咚!咚!咚!”
擊鼓聲不絕於耳,長安大街上隨之騷動起來,街上的路人爭相告走,神情激動地聚在一起議論紛紛:
“喂喂,你們知道是誰去敲登聞鼓了嗎?”
“這人的膽子也太大了吧,也不怕三十棍把人給活活打死!”
“哎,這要不是被逼到了不得已的份上,誰會去敲登聞鼓啊。”
“說得是!乾脆我們瞧瞧熱鬧去。”
“……”
這些路人越說越覺得擊鼓者的身上必有冤情,今天有熱鬧可以看了。
街上的人群騷動不已,數以百計的好事者蜂擁而來,如海浪般朝長安右門的方向湧去,摩肩擦踵,整條街道越來越擁擠嘈雜。
顧玦與沈千塵彼此對視了一眼,兩人的臉上都浮現一抹興味。
這人在七夕節敲登聞鼓,看來沒準是“六月飛雪”的冤案啊!
顧玦先給沈千塵戴上了喜鵲面具,然後給自己也戴上了面具,笑道:“走,我們也瞧瞧去。”
兩人順著人流往前走去,走得不緊不慢,閒庭信步。
沒一會兒,長安右門外的廣場上,已經人山人海,眾人全都伸長脖子望著登聞鼓的方向。
終於,擊鼓聲停止了。
“我有冤!”
一個身著天青色布衣布裙的中年婦人舉著木槌站在登聞鼓旁,神情激動地高呼道,渾身上下沒有一點首飾,衣裙上還打了幾塊補丁,瞧著像是家境貧寒之人。
守在登聞鼓旁的判院官簡直頭大如鬥,清清嗓子,好言勸道:“楊太妃,您有這麼事,可以遞牌子進宮給太后娘娘和皇后娘娘。”她又何必在這裡敲登聞鼓,這不是平白得罪新帝嗎?!
圍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