峙,他固然無法將許昌吃下,但孫堅面臨這樣一支大軍也無暇顧及他處。兩軍正好形成了一種恰當的平衡,也是河東軍所樂於看到的平衡牽制,但孫堅軍百般無奈,也只能接受這樣的平靜。
當然,也並不代表孫堅會放棄。事實上,在當初看來,雖然豫南為衛灌所偷襲,但豫南戰場的優勢始終還是掌握在江東方面的。這個平靜如果要打破,而且是有利於自己一方得打破,那麼,凌操和徐盛兩軍的合擊,將會給他最大的幫助。
所以,孫堅將大半的希望都寄託到了凌操的身上,期望他早日將太史慈擊敗,然後領兵北上救援自己,從而合併一處,將張頜徹底斬落馬下。
可是,短短時日過去,不單單孫堅,就是凌操也不曾發現事態竟然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徐盛的兵敗。就是這場優勢的扭轉最直接的表現。
他們現在固然還保持著兵力上的優勢,但地利上的劣勢將他們的優勢不單單是扯平,反而更落下了一段。蔡縣是地理要害,卡住河東軍沒有任何辦法繞過這個地方,可是,當徐盛失守的時候,也意味著,河東軍的鐵騎可以依靠速度的優勢,橫掃豫南!
這樣擁有兵力上的優勢,卻很容易在機動性的勝負上輸了大截。不管是騷擾,截糧,偷襲後方,河東軍可以使用的手段實在太多。
所以,凌操他只是準備將太史慈拖住,以步步為營的方法擠壓掉對方的發展空間,從而逼迫對方決戰。
可是,對方這一轉戰,卻反而讓他們落入了兩難的境地。
對方是要和張頜配合攻打許昌?從側面襲擊江東軍的防禦帶?這顯然太膽大了,也顯得太過愚蠢,是。就算太史慈你狂妄自大目中無人,但兩萬多江東軍你也不可能真的當是空氣吧?
何況,凌操和徐盛並不認為太史慈會是那麼傻的人,要知道,如果他真做出這樣的打算,那麼從後面給他致命一擊,他那一萬多兵馬。恐怕沒有半點、作為就會煙消雲散。
所以,有陰謀的可能性速要更大一點。
這不由又讓人想到了馬超的那一萬西涼鐵騎,以強大的突破力而聞名的西涼鐵騎,曾經有無數的諸侯聞到他們的名字而望風而逃,雖然經過了董卓之死,讓盛極一時的西涼兵團煙消雲散,但同出一脈的馬家軍顯然還是這個世界上為數不多的保持西涼軍團彪悍作風的軍隊。
他們不會小覷這個曾經讓他們江東軍也吃足了苦頭的軍隊,所以自然而然的就聯想到了馬超的身上。
蔡縣門戶洞開,豫南一馬平川。的確。失去了機動性的優勢,他們只能憋屈的原地踏步來和對方遊走作戰,但讓兩人所聯想到的也是這個問題。太史慈這樣做會不會是一種故布迷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好讓騎兵趁虛突進?
這樣的想法從剛剛浮生就讓兩人都認為極有可能,但這樣對於他們來說,卻又無解。擅長水軍作戰的江東兵,陸軍的實力同樣強大無比。但馬背上的戰士別提和河東比,就是和曹操也是無法比肩的。
這也說明了,想要和河東在平原戰場上一爭長短是愚蠢之極的。
所以,馬超就算突襲後方,他們也無可奈何,倘若將兵馬退悄回去。豫南大塊土地的空白,將會徹底暴露出許昌側面的薄弱,更容易讓人有機可趁。
事實上,凌操和徐盛都明白。如果是以豫南戰場來言,退兵將南頓奪取,依靠豫南東面城池群來形成防守反擊自然是最佳的策略,但是,如同將這場戰爭上升到大戰略的高度的話,他們的退縮,就將換來河小又刃咄咄謁人的講攻。而漢個講攻的目標就不是他們了。曉卜
倘若他們再有所行動,比如北上救援,比如出城阻截,都很容易被河東軍逐個擊破,從此徹底喪失掉豫南的主宰權。
所以,凌操不能退,也退不得,區域性的戰爭,只是為全域性戰略服務,他這裡就算失敗,也不能連累江東軍佈局的失衡。
如此下來,兩人便陷入了泥沼。
倘若要顧全大局,他們唯一的辦法,只有緊緊跟隨太史慈的腳步,搶在對方抵達潁水的之前,逼迫他進行一場決戰。
太史慈的大軍至少大半都是步兵,這也限制了他們的機動性與己方持平,而經過了和徐盛的一場生死苦戰,固然勝利,但也元氣大傷,實力大為削弱。所以要堵截住太史慈其實並不難,難,卻難在如何儲存了豫南的情況下,還要將任何可能出現的危險都吸引出來,一併解決掉。
事實上,沒有人能夠想到,當衛寧派遣馬超一萬騎兵南下的時候,竟然會讓凌操和徐盛如此苦惱。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