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曹操所料,在沒有任何嚴令措辭,沒有一兵一卒的增援,區區兩個字的書帛,足夠讓夏侯淵明白了曹操的心意。
相對著徐榮咄咄逼人的進攻,夏侯淵也終於提起了足夠的乾淨,將端氏南下的道路擋得水洩不通。
雖然傷亡慘重,而營盤也顯得搖搖欲墜,可夏侯淵也不得不咬緊牙關死死擋住徐榮的進攻。
而隨著時間的漸漸推移,局勢顯然便從當初的惡劣情況下,漸漸有所好轉。
缺糧,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大忌。多少名將折戟在這上面,糧草的充裕與否作為一場戰役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任徐榮如何韜略過人,也不得不在缺糧之上,低下高傲的頭顱。
曹操能夠以夏侯淵阻擋端氏與安邑之間的道路,卻正是敏銳的眼光,看透了這致命性的弱點。
信任終究是需要建立在長時間的合作關係與共同利益之下,徐榮的初來乍到,並能使陳宮放下心來,而徐榮作為投案狀也不得不接受糧草被安邑方面控制的事實。
卻偏偏因為這樣一個不得不為的東西,使得徐榮空有一身將才,而無處發揮,曹軍的避而不戰,固守截斷兩城之路,恰好便是打在了要害之處。
隨著時間的推移,本來驍勇善戰的涼州兵團鬥志終於開始緩緩的潰散,而還不至於出現逃兵的原因,也不過是因為徐榮那百戰不殆留下的巨大聲望而已。
而到了這般田地,徐榮自然也不甘坐以待斃,一方面加緊催促士卒不惜一切代價衝破夏侯淵的封鎖,另一方面卻終究開始為自己未來的道路開始了謀劃。
退兵平陽固然可以退避一時,但缺少糧秣,卻也並非長久之計。自董卓滅亡以後,徐榮一身將才。數被掣肘,難有所為,不得不說這是他的悲哀。
而在關中,還有李郭汜等候他自投羅網,定然是不能西進,在東方。所有諸侯皆對他們這些涼州舊部異常仇恨,想要尋找一塊容身之所更是困難。尤其在這山東之地,遍地烽煙四起的情況下,更為兇險。
本以為投靠楊奉,能夠暫時得一處安穩之所,卻不料,反而陷入了兇險之局。而擺放在徐榮面前的,似乎也只能再屈辱地投靠另外一名諸侯了。
在戰死與投降的徘徊之中,徐榮顯然充滿了不甘。他不怕戰死。甚至這一直都是他的夙願,可他卻必須要為自己手下的兩萬信任他跟隨他的兒郎負責,為他們的未來謀取一個平安地道路。
但這必然要他揹負起,再降的恥辱。
卻就在這個本來兇猛無比,使北並軍退避三舍的徐榮西涼軍團,已經被夏侯淵好死不死地拖成了弱兵,而同樣,夏侯淵的傷亡同樣慘重,兩虎相爭,對於衛寧三萬南下的兵馬來說,障礙卻是幾乎被掃乾淨了。
而徐榮斟酌衛寧態度的時候,一封來自北方的書帛帶到,卻讓徐榮內心的天平微微傾向了衛寧。
是地,衛寧雖然被河東視作“逆賊”,但在這個時候,衛寧在大義上已經還是屬於楊奉治下,而他徐榮同樣也是隸屬楊奉,那麼投奔衛寧,也並不失氣節。
既能保全那殘存不多的氣節,又能保全手中兒郎地性命,何樂而不為呢?
一如同郭嘉所料,勸降徐榮,根本就不用太多的顧慮。以他所選的進兵之時,掐準了最佳的時間,不花一兵一卒,既可輕而易舉的掃除南下的障礙,還能得到一個善戰名將與一萬多的悍勇之兵,這樣地買賣何其豐厚。
唯一需要做地,便是將晉陽本來不多的存量分擔一部分出來而已。但這又有什麼值得吝嗇?河東大糧倉便近在咫尺,能驅走曹操,佔領安邑,還怕養活不了這區區數萬大軍?
六日地時間,衛寧出兵的訊息,幾乎是與夏侯淵被擊潰一同送達到安邑城外曹操的中軍大帳。
短暫的錯愕之後,卻是捶胸頓足的苦笑。
看著自己案几上墨跡還未乾涸的勸降文書,曹操苦澀的將其揉做一團,棄於地上。
一萬兵馬如同堅守不出,要擋住徐榮的進攻並非不可能,但倘若在加上另外一隻悍勇的軍隊,卻是另外一番話了。
曹操本來異常滿意夏侯淵的沉穩,而本來的意思也正是想趁著徐榮大軍缺糧而無戰心的時候,送上這卷勸降書。
而顯然,這卷書帛已成廢紙,他掐算的時機,卻始終慢了郭嘉半拍。
就是對時機的拿捏好壞,卻讓他陷入了一個危險的局勢。
面對這樣的局勢,曹操帳下的謀士團體,也覺得頗為措手不及,明明衛寧的家眷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