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老無為的理念。但不得不說的是,這些無論是變異的儒學,還是清談的黃老,都是後人擅自更改的東西。
除了讓一個國家底層階級更愚鈍,除了讓士族貴胄更加奢華**,讓上到公卿皇室沒有一絲危機感,讓外族欺凌下還保持可笑的禮儀,比起那些鞏固皇權,維持所謂的太平安定,更是整整將中國的封建制度壓制在了兩千多年以上!
任何一個現代人耳熟能詳的一句話便是,依法治國。
當我們華夏第一個皇帝站出來的時候,依靠的便是被後人所唾棄的殘暴的律法,也便是法家的治國思想。殊不知,任何嘗試走出第一步的人,都不可能從無到有的走到完善,而始皇帝的失敗沒有讓人看到他是第一個嘗試著治理一個才統一的國家,更多的人只看到了他的殘暴。
而繞過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可笑的是人們最終還是認同了依靠律法來治理這個國家。而更為讓人可笑的是,那些唾棄法家的人,卻是用嚴苛的律法來對待自己國家的百姓,而用所謂的禮儀來對待蠻夷的侵略。
衛寧並非一個極端人氏,在他看來,無論是任何一個學派終究都有他的可取之處,但永遠無法讓他讓其中一家獨大,若要硬是選一個,衛寧寧肯選擇的是法家。
依法治國,本身便是現代社會的主流。即便在這個時代法家還有無數不能完善地東西,甚至是弊端,但不可否認,用律法來約束一個國家,比起用毫無根跡的禮儀來束縛百姓心智要好上太多。
即便因為百姓心智的開通,而讓君權的不穩固。但遲早也會走上既定的軌道,更是衛寧所樂意看到的事情。每一個人都有學習地權利,每一個人都有成長的空間,一個智慧非凡的人物或許可能讓一個地方帶來安定,但永遠不可能將全國都掌握在手中,只有當百萬,千萬的百姓自發的用雙手改變這個世界,為自己謀取福利,凝聚在一起。才會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昇華!
甚至……衛寧不惜犧牲整個士族,甚至是皇權的利益。
這不是他的偉大,卻偏偏因為他的自私。衛寧不認為自己變成了一堆黃土。還有什麼意義,而假若只是一個瘋狂地後人因為自己留下的權利而成為禍害,甚至是一具行屍走肉,反而是衛寧絕對不希望看到的東西。若是他在生地時候,見到如此一個不成器的子孫,衛寧相信自己會毫不猶豫的將他一劍刺死。
他腦中攜帶地觀念和知道地東西。顯然超越了這個時代太多。並不可能輕易被人所接受。
所以。衛寧出征便將衛帶在了身邊。這樣一個孩子。衛寧便似乎已經從他地身上。看到了自己現在掌握地權利帶給他地反面影響。漠視平民。高看貴族。這是衛寧不願意看到地。
而偏偏衛地心智。卻又深得衛寧喜歡。這樣一個聰慧地孩子。便如同一塊微微玷汙了泥點地璞玉。未經雕琢。卻晶瑩剔透。
七歲。在現代。也不過是小學地年紀。正是接受知識地年齡。衛寧地知識和見聞。思想。都不應該隨同他一樣變成一堆朽骨。灰塵。所以。他將衛選作了接班人。並不是人們所以為地單單權利交替。同樣。還有思想。
衛寧不知道自己還有多少時間可以來培養他。但卻知道。留他在身邊。耳濡目染。總是會向著他希望地方向前進。這也便是他不會放棄讓衛離開地原因。他不會放過任何一個機會。教育和引導衛地思維。
顯然。剛才地一番奇聞怪談。已經讓這個孩童升起了留念憧憬。只要在幼年時候便培養出來地東西。即便長大。也不可能就那麼輕易地忘記。
當然,衛寧在此,並沒有忘記最大的目的,便讓他,在這樣一個孩童的年紀便要認識戰爭的殘酷,認識戰爭的必要性!
七八歲地孩童便被衛寧親自帶到了戰場,顯然,太過殘忍,但衛寧無可奈何,卻又覺得應該理所當然。他不知道自己還有多少時間,卻也認為,一個註定日後不平凡地孩子,在享受樂趣的同時,也應該早早地正視自己的地位和身份。
在衛寧已經領兵到了河內的時候,以先部典韋,太史慈,親自領兵三萬也開赴了朝歌戰場。
而在此前,已經又收到了一封來自徐晃的戰報。
三日,以徐晃在河東留下的鐵壁之名,有朝歌作為屏障,有牧野作為牽制,一萬兵馬,生生便將顏良和呂布拖在了城外,難動分毫。
河東的大將,比起河北來說,豈止多那一點半點。
而統一時間,趙雲從虎牢關渡河北上,兩萬兵馬也已經入了序列。
這是衛寧許久未見的第一次親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