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最後說。
“都賣掉嗎?地,莊稼?”
女人們問。
“是的。把這一切東西都賣掉吧。地、莊稼、房子,都不留了。這次走了以後,我們就不會再回來了。”
“為什麼?”
“這是天意。”
“天意?”
“只能如此。這就是天意。反正以後我們盡心盡力為皇上辦事,就不再想什麼退路。既然上天已這樣指示它的意願,就順應天命。看大伯他們,叔叔他們,走了以後都沒有再回來。我想我們也不會再回來的了。”
按董仲舒的理論,天是有意志的,天生萬物是有目的的,天象人一樣“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因此,人認識自然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天意。
董仲舒的理論是王莽思想的是一個重要基礎,既然事情這麼難辦,無論那種選擇都無法取得理想的效果,這就是天意的顯現,這時選擇最簡單的那種辦法,就是順應天意的辦法。
有了這最終的決定,餘下的事情就由王母拿主意。因為,對地和房子等東西賣給誰,王莽不關心,這些事情,由母親決定最好。
王莽到地裡看莊稼,這是他關心的。大黃狗一如過往那樣,興奮地跟著他。王莽騎上馬,他想看看,地裡的莊稼是否真的比用舊法耕種的好。遠遠地,他已見到趙根和趙駒,他們在為莊稼去除雜草。他們做事的態度,還是滿認真的。
“今年的莊稼長得很好呵。”
王莽把馬栓在田頭的樹上,然後走到地裡去。
“今年的收成,一定會比上年好很多。”
趙根說。
王莽從田的這邊走到另一邊去,不時停下來看看,拔掉雜草。他曾是一位熱情的農夫,大膽引入新的種植技術,現在看到莊稼長勢良好,心內心當然高興了。當收穫時節到來,收穫的糧食堆滿糧倉,這會是多大的快樂?但是,現在是要放棄它們作價出賣,真是捨不得的。
“可惜,過幾天,我們就要到長安去了。”
王莽像是自言自語,又像是對趙根說。
“那我們怎麼辦?”
趙根問。
“你們可以留在這裡作長工,如果你們想的話,我會跟買主說的。當然,你們也可以跟我們一起到長安去。”
“我們願意到長安。”
“可到了長安,你們能做什麼?那裡又沒有田地耕種。”
“除了耕田,我們還可以幹許多東西的。我們可以跑跑腿,燒飯煮菜也都可以。再說了,家裡的內務,還是需要有人幹。我們都可以的,對吧?”
趙根對趙駒說。
“對。我們會好好幹的。”
趙駒說。
“嗯。好。雖則如此,在我們離開前,還是要把活做好。”
兄弟倆很高興地互相望了眼。
王莽離開了他們。騎上馬,大黃狗依然在前面為他帶路。不知不覺中,依然把王莽帶到河邊去。河水是清澈的,岸兩旁,茂密的灌木林,還是那樣青翠迷人。王莽下了馬,牽著它沿河岸而行。來到他的野外小書房,石桌子上,何蓮採下的花兒,殘骸也見不到了,早被風吹雨打去。不過,小石子仍在,只是散亂了。
他以為他們永不會再相見,但在他心中,隱約是有個希望他們會再相見。他以為自己不會再到這兒來,但仍然是來了。不過,王莽今天的心情,是平靜的。他在四周看了一下,似乎是看到一些花瓣的殘跡,當然,也不是很能肯定。也無須思想太多,天意如此,這一次,他是來和自己的過去來一次徹底的告別。王莽在石桌子旁坐了一會兒,不管如何,他的心情是平靜的。
過了幾天,女人們把東西收拾好。要帶走的都裝上車,帶不動的就留了下來。王母已經把地和房子處理好了,房子是半送給王家人的,地分了幾塊,孫大叔要了一塊,孫里長要了一塊,其餘的還是賣給王家人。
第五天,他們出發回長安。孫里長帶著村裡人來送他們,鄉親們紛紛向他們擺手,祝願他們好運,並希望他們能再回來。尤其是些上了年紀的人,和王母相熟,他們是看著王莽長大的,如今又看到他有大前程,都為他高興。鄉親們的熱情讓王莽感動,王莽走下馬來,塞了些錢到孫里長手裡,讓他代自己宴請全村的人。然後,他又再騎上馬。
他們的行李裝了兩輛車,趙根和趙駒分別在這兩輛車上。王母和懷能坐在一輛車上。王氏、大嫂、和王宇王光兩個小孩坐在另一輛車上。王莽和士兵們是騎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