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現出在天球上的緩慢運動,然而從未被觀測到。相反,觀測證實該源是靜止在銀河系中心,因而其質量必定大於恆星。所以,一個質量為數百萬MW處在緩慢吸積狀態的黑洞,才是唯一能與所有射電天文觀測相吻合的模型。現在,這個模型必須由對銀心另一個“視窗”的觀測來檢驗,這就是紅外觀測。
紅外天文學是隨著由IRAS(紅外天文衛星)等衛星攜帶的精密探測器的升空而開始的,迄今不過數年曆史。已經發現,人馬座A*的緻密射電源位置與一個被稱為IRS 16的紅外源幾乎完全重合。這個紅外源非常緻密,銀心30光年區域的總光度可能幾乎都由它貢獻,它也加熱和照亮人馬座A西的氣體,那麼它的本質是什麼呢?
恆星處於紅巨星階段時是很強的紅外輻射源。透過測量IRSI6的紅外輻射流,是可能追溯出作為輻射源的紅巨星的。再假定一個“正常”的紅巨星比率,就可以推出IRS16中的恆星分佈。用這個方法得出,必定有200萬顆恆星在半徑為5光年的範圍內運動,這是極高的恆星密度,比球狀星團裡的還要高1000倍。
但是,紅巨星並不是唯一的紅外輻射源。光譜測量顯示,圍繞IRS 16的軌道上的氣體雲被加熱到了開氏300度,也發出紅外輻射。如果紅巨星能被用來推測恆星密度,那麼氣體雲的運動就能指示出IRSI6的總質量這個重要資訊。這裡作了一個簡單假設,即氣體是在引力作用下作圓周運動。於是,由多普勒頻移計算出來的雲的軌道運動速度就提供了對中心質量的直接量度,這樣得到的結果是在500萬到800萬Mpe間。既然這個區域裡恆星的總質量只有200萬MC那就必定有300萬到600萬M的看不見的質量。銀心巨型黑洞的模型因而得到紅外天文學的強有力支援(另外,已探測到的X射線和伽瑪射線輻射也表明緻密源的存在人最後還應該考慮一下X射線區域。1990年發射的法國一前蘇聯衛星西格瑪是把銀心作為首要目標的。第一個意外是發現了一個強大的X射線源,但其位置並不與人馬座A*或IRS16重合,而是至少相距300光年。與已經被說得太多的相反,這個發現根本不與大黑洞的存在相牴觸,因為黑洞若不吸積,也就不會發出高能輻射。如第16章中所述,西格瑪所探測到的X射線源可能是一個黑洞,但卻是一個雙星系統中的恆星級黑洞。
現在許多天體物理學家都同意銀心由三重結構組成。首先是一個“暖”氣體盤,它還有一個延伸到距中心5至30光年的“冕”,冕中聚集著許多物質團塊,這個盤的內邊緣被中心輻射源強烈地加熱。第H是在冕以內的一個半徑為5光年的腔中有總質量為200萬M回的恆星組成的非常緻密的星團。最後,在中心是一個質量在300萬到600萬Mgh間的、緩慢吸積著的黑洞(也有不無道理的爭議,說是氣體雲的運動可能不是圓周的,甚至也不是由引力支配的,而是在中心星輻射壓推動下的噴射。在這個假設下300的中動質量就足以解釋雲的觀測速度)。
還要注意,一個300萬噸黑洞的直徑是對皿萬公里,這比目前儀器所能分辨的區域的尺度要小100倍。儀器的解析度在今後幾年中無疑會得到改進,但仍須記住,從地球上看去的銀心黑洞角徑,就跟一個放在1皿萬公里外的網球一樣大。
關於隱藏在銀心的、與拉普拉斯的預言類似的巨大不可見星的猜想,是由德國天文學家約翰·舍爾德勒(Johann Seldner)於1801年首先提出的。不過他的目的簡單地只是要解釋銀河系的自轉,但他發現需要的質量大得難以相信,於是又立即放棄了這個猜想。關於銀心巨型黑洞的第一個嚴肅的預言是在1971年作出的,那時還沒有什麼射電和紅外資料支援。預言者是劍橋大學的唐納德·林登一貝爾(Donald Lyndenrae購和馬丁·里斯(Martin ReeS)。這其實是林登一貝爾的一些較早工作的合乎邏輯的結果,他在1969年建議所有星系的核心都隱藏有巨型黑洞,其周圍的輻射能流則由可得到的氣體原料數量來調節(兩位俄國天體物理學家,雅可夫·澤爾多維奇和伊果·諾維柯夫(IgorN。Vik。V),於1964年提出,落向超大質量黑洞的氣體吸積可能是類星體的能源)。
河外天文學的發展傾向於支援這個設想。與活動的賽弗特(Seyfert)星系尤其是類星體比較,人馬座的黑洞就相形見細了。然而,近來似乎有比過去已觀測到的多得多的劇變事件在銀河系中心發生。當有200萬顆恆星被束縛在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