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們在真實世界中究竟是否存在。為作出回答,必須追溯到問題的根源——廣義相對論。一個給出含有無限大物理量的結構的理論怎麼能夠是正確的呢?
科學常常產生出有奇異性的理論,而隨著理論的改進,奇異性又得以被消除。一個很好的例子是原子的早期模型,它把原子看作一個由電力控制的微型太陽系。按照本世紀初由恩斯特·盧瑟福(Emest Rutherford)建立的理論,圍繞原子核運轉的電子必然會很快地損失能量並掉到核上,但是我們的經驗表明原子是穩定的,盧瑟福原子的反常行為只能說明理論是不完善的。量子物理的發展解決了這個難題,在這個新理論裡電子的能級是量子化的,於是模型原子被穩定,奇異性被除去。
與廣義相對論作一下類比是很有啟發性的。霍金和彭羅斯所證明的引力奇異性的發生,可能表明理論被運用到了其適用範圍之外,鼻子物理能對此也作出補救嗎?
答案的第一部分顯由對霍金和彭羅斯理論的更嚴格的檢查所得到的。他們的結論依賴於一個看來是合理的假設,即物質具有正能量。這個條件對所有已知的物質形式顯然是成立的,包括中子星這樣的雖然不能在實驗室仿製,但卻可以由我們對核物質的知識來外推的極端形式。但是,即使所有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