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天體物理學家梯包·達摩(Thibaut Damour)描繪了黑洞表面與一個運動的帶電肥皂泡之間的相似性。尤其是,黑洞是一個有一定電阻的電導體,因此,當一個轉動黑洞被置於磁場中時,就會發生髮電機效應。轉子(黑洞)和定於(外部磁場)之間的感應現象會造成從能層中流過的迴路電流,從而減慢黑洞的轉動,即提取其能量。這種電流類似於一些重型機械的制動裝置裡使用的“付科(Foucault)電流”。
有利於由發電機效應來提取黑洞能量的條件可能存在於一些含有巨型黑洞的星系中心。
黑洞鐳射
另一種提取黑洞轉動能的方式是由俄羅斯物理學家雅可夫·澤爾多維奇(YacovZeldovich)於1971年提出的。這種機制被稱為超輻射,這是由於它與粒子的受激發射這一熟知的量子力學現象之間的相似性。
原子裡電子所佔有的軌道的能量是量子化的,就是說只能是一個基本單位的整數倍。較低的軌道具有較低的能量,“正常”原子裡的電子總是趨向於佔有較低的軌道,這就是為什麼處在高能級的電子會自發地透過發射一個光子而跳躍到低能級。光子是與電磁波相聯絡的粒子,發射光子的頻率與兩個能級之差相對應。這就是所謂自發發射。
反過來,如果一個原子被適當頻率的電磁波“照射”,波就會使電子從低能級躍遷到高能級,波也就被原子所部分地吸收,並以較低的能量再傳播。現在設想一個有適當準備的原子,其中的大多數電子已佔有高能級,這時的原子被稱為處於激發態。這種情況下人射電磁波只能導致從高能級到低能級的轉移,這就是所謂受激發射,在這個過程中波因獲得能量而被加強。這個由愛因斯坦於1916年發現的機制,就是鐳射作用的原理。鐳射是以物質和輻射的量子性質為依據所取得的最美妙的技術進展之一。
一個與此類似的過程可以利用轉動的或帶電的黑洞(克爾一紐曼黑洞)來實現。這種黑洞可以看作是靜止和中性的史瓦西黑洞的“激發態”。第10章已經講過,一個被照射的黑洞是如何能夠吸收並部分地反射外來的光線,而當輻射的不連續性被考慮進來時,新的效應出現,並揭示出引力與量子物理之間的聯絡。如果有一個適當頻率和位相的電磁波或引力波射向一個克爾一紐曼黑洞,反射波就會被加強。也就是說,黑洞把能量給予被散射的波。這個超輻射現象原則上也能使我們提取黑洞的轉動能或電官自。
不妨再對一個克爾一紐曼黑洞與一個激發態原子之間的相似性作進一步探究。黑洞既然允許受激發射,它也就應當允許粒子的自發發射。由於粒子被(經典地)禁止離開視界,粒子的自發產生就必定發生在黑洞之外。
這種直覺已由對黑洞(用廣義相對論描述)與物質或輻射(用量子力學描述)之間相互作用的詳細計算所證實。黑洞的“退激發”可以表現為透過發射帶電粒子而趨向電中性,也可以表現為透過發射自旋與黑洞角動量同向的粒子而減慢轉動。原則上,所有型別的粒子(光子、中子、電子、質子等等)都能被產生出來,不過質量越大的粒子被產生的機會就越小。
由上所述,黑洞熱力學的發展已把我們帶到了“經典”世界與“量子”世界的結合處。我們已經看到,黑洞不再是乍看之下的那種無生氣的引力餅,而是有著更多的性質。量子黑洞概念於1974年出現,它證實了黑洞的黑顏色,但卻除掉了黑洞作為一個洞這一最後的經典性質。第十四章 量子黑洞
總有好奇成為罪過的時刻,魔鬼就站在科學家身旁。
——阿納託·弗蘭斯(Ara加ie France)
黑洞會縮小
史蒂芬·霍金於1971年提出有微型黑洞存在。他認為,在宇宙的初始時刻,遠在恆星和星系形成之前,“宇宙浴盆”的壓力和能量是如此之大,足以迫使一些物質小團塊收縮成為不同尺度和質量的黑洞(見第15章)。特別是,可以由此形成微型黑洞,其質量相當於一座山,而尺度如同一個基本粒子。這些黑洞與現在宇宙中形成的黑洞不同,後者要求大量物質的引力坍縮。
霍金接著考慮這些小黑洞與周圍介質的相互作用。這裡所涉及的尺度是微觀的,物質和能量就必須由量子力學來描述。前面已經說過,現在還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量子引力理論,不過,引力場,包括時空本身,直到普朗克長度才真正表現出不連續性,而這個長度比基本粒子或微型黑洞的半徑要小得多。因此,微型黑洞與周圍物質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