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進內閣做大學士,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但顧憲成這短時間順風順水只是他仕途的“迴光返照”,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他因廷推閣臣得罪了皇帝,被革職為民,回到了老家無錫的東林書院講學,集聚了一批不得志的文人,開始收徒講學。
什麼叫廷推?就是選拔重要官員,照例要由吏部提出候選名單,然後進行討論,呈報皇帝定奪,在形式上這種做法對皇權可算是某種限制。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五月,首輔大臣(相當於宰相)王錫爵告老還鄉,要新的首輔接任。皇帝以內閣輔臣地位重要為理由,想“特簡”——不按規矩由皇帝直接提拔,吏部尚書力爭,認為廷推是慣例,宰相(明自洪武帝廢宰相後,沒有了名義上的相,但習慣將內閣中首輔稱為宰相)如果不經過廷推,“恐開捷徑”,整個大明帝國的官員選拔制度將受到極大的破壞。萬曆帝雖然擅權,但祖宗傳下的習慣法對他還是很有約束力的,並不是人們想象那樣,皇帝完全能為所欲為。因此萬曆帝只好聽從吏部的建議,仍由吏部提出候選名單。
提出名單的權力主要集中在吏部尚書、侍郎和文選司郎手中,由此可見顧憲成當時級別不高,但地位重要。他們幾人一商議,將兩年前因“冊立東宮”之事得罪皇帝而辭職的首輔王家屏列入候選名單。
萬曆朝皇儲之爭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