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分析人士看來,華潤啤酒之所以能成為啤酒業的一匹黑馬,是因為有華潤集團和SAB兩大巨頭雄厚的資本支援。但這並不盡然,一件鮮為人知的事情是,1993年年底,華潤正式接盤了原瀋陽啤酒廠,成立瀋陽華潤雪花啤酒有限公司,拉開了華潤進軍啤酒業務的序幕。至於能發展多久,其實在當時的華潤管理層心中並沒有多大的底,他們在很大程度上是抱著“試一試”的想法。但到了1999年,這種想法卻來了個180度的大轉彎,華潤上下一致認為“啤酒業務大有作為”。這一年,恰是華潤接盤原大連渤海啤酒廠兩年後,華潤大連啤酒公司的市場佔有率從15%升到了70%,而對手原大連棒槌島啤酒從70%變成了15%。更讓所有人驚奇的是,在競爭如此激烈的市場,華潤大連啤酒公司成為華潤十幾個啤酒廠中投資回報率最高的工廠。2001年4月,華潤啤酒全面收購了5年前曾大它5倍、每年賺幾千萬利潤但如今竟無力經營下去的原大連棒槌島啤酒廠。按照原華潤創業總經理黃鐵鷹的回憶,華潤“奇蹟般地完成了中國啤酒史上最經典的蛇吞象一戰”。這一戰也恰恰使華潤啤酒在瀋陽、吉林、大連三地的業務發展區域有機地聯合成一體,從而奠定了華潤啤酒的東北霸主地位。
由東北而向西南,這是華潤啤酒謀求全國霸主地位的既定戰略。但是,實行這個戰略有一個絆腳石,就是藍劍啤酒。從2000年開始,華潤啤酒的掌舵人王群曾多次從東北起程南下成都,尋求與藍劍集團曾清榮的合作,但每次都無功而返。王群不禁大為光火,只好“先打市場再說”。雙方激戰的情形與當年的大連戰役幾無差別,最終的結果是2001年華潤啤酒如願以償地把藍劍併購到自己旗下,實現了打造西南大本營的戰略構想。
“我們成功的關鍵在於併購戰略與整合市場的成功”,有華潤人士這樣總結道。沒錯,仔細梳理華潤啤酒整整15年(華潤投資內地啤酒業務是從1993年年底開始的)的發展軌跡,我們不難發現,華潤併購的啤酒廠幾乎都是重量級的企業,只要理順了體制問題,潛力將被大大激發出來。
有人會說,華潤啤酒是靠有錢收購別人才成為第一大的。“錯!世界上的大啤酒商都比華潤錢多,可它們有多少在中國折戟沉沙?美國的米勒走了,英國的巴斯走了,澳大利亞的富士達也走了。為什麼?因為它們沒有華潤這支中國土生土長又看到了外部世界的最優秀的專業啤酒管理團隊。”黃鐵鷹曾在北大的MBA講堂上激動地說。
那麼,華潤啤酒就真的所向披靡,沒有任何憂慮了嗎?有,那就是它的品牌。按照華潤啤酒的說法,他們所實行的品牌戰略就是“蘑菇”戰略,也就是使自己的子品牌都打造成為當地區域最牛的,然後再從這些品牌中選出一到兩個作為全國性品牌來推。
《誰人不識寧高寧》第三部分 《誰人不識寧高寧》第十章(2)
就華潤啤酒的實際狀況來看,瀋陽的“雪花”、大連的“金獅”和“凱龍”、吉林的“華丹”、武漢的“東西湖”、鞍山的“瑞德”、黑龍江的“新三星”、遼陽的“美月”、四川的“雪花”與“綠葉”、安徽的“零點”,以及天津的“萊格”等品牌基本上都在當地區域獨佔鰲頭。但沒有全國性品牌就意味著中高檔市場的缺失,而這一檔的利潤是比較豐厚的。從2004年開始,華潤啤酒就開始把“雪花”品牌當做全國性品牌來推,不僅請球星楊晨做品牌形象代言人,而且在自己旗下的十多家子公司裡紛紛建造專產“雪花”啤酒的生產線,同時又在央視及地方臺上轟炸性地進行廣告推廣。
對於華潤啤酒來說,你不會憂慮它的品牌廣告如何,而是何時能在中高檔場所見到它的影子。這樣的憂慮很快就被華潤消除了。2004年年初,華潤啤酒專門重金聘請了世界著名的營銷機構——科特勒營銷,給華潤啤酒旗下的“雪花”品牌進行診斷,最後定位於“享受成長”的概念,並賦予這個在東北土生土長的品牌以現代、故事的內涵,一時間成為媒體界樂於談論的話題。更讓華潤喜出望外的是,原本屬於東北區域的品牌“雪花”幾乎在一夜之間被國家有關機構評為“中國名牌”,“醜小鴨”變成了“白天鵝”,既為華潤啤酒展開品牌營銷攻略掃清了障礙,封住了那些以“華潤啤酒沒有全國性品牌”為理由的批評聲音,也打消了人們對華潤啤酒能否有大發展的疑慮。
徹底讓所有人重新認知華潤啤酒,的確是從它登上“雙冠王”的那一刻開始的。這個時候,人們偷偷地將“口誅筆伐”丟在一邊,宣傳基調變成了“喧天鑼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