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的示威、罷工乃至暴動很自動的銷聲匿跡了。
正如人們揣測的那樣,在布科維納公國的清洗行動並不是奧托皇儲的唯一計劃,至1944年5月,奧匈帝國國防軍再一次開始了大規模調動,超過15萬名士兵被調往南塞爾維亞。不過,針對塞爾維亞人的大規模清洗行動並沒有發生,奧匈部隊多數在靠近阿爾巴尼亞的邊境地區駐紮,而後阿爾巴尼亞政府收到了奧匈帝國的通牒,對方以維護亞得里亞海局勢穩定為名,要求無期限租借都拉斯和發羅拉兩大港口供奧匈帝國使用。
在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都拉斯和發羅拉就是亞里亞海東岸的重要港口,一戰時期,奧匈軍隊曾在德國人的支援下強行佔領包括這兩個港口在內的部分阿爾巴尼亞領土,以防搖擺不定的義大利人投靠協約國。戰爭結束後,奧匈帝國希望繼續在阿爾巴尼亞港口駐軍,以便奧匈海軍自由出入亞得里亞海,但因義大利人的強烈抗議未能如願。二戰時期,奧匈帝國再度出兵阿爾巴尼亞,並且強行佔領了希臘西北部的小部分領土,這讓他們險些跟同處一個陣營的義大利人兵戎相見。戰爭結束後,奧匈帝國再度迫於國際壓力從南歐佔領區撤兵,這讓他們的海軍繼續在亞得里亞海地區受到義大利的鉗制,無法將勢力範圍擴大到地中海北岸,進而影響了帝國高層以及民眾各界發展海軍的熱情。
儘管奧匈帝國大兵壓境,在得到義大利方面的保證後,阿爾巴尼亞國王索古一世斷然拒絕了維也納的無理要求,並針鋒相對地動員了他的軍隊,然而這個曾在奧匈帝**隊服役、先建立資產階級政權、後發動政變自立為君主的獨裁者萬萬沒有料到,奧匈帝國為了謀奪阿爾巴尼亞的幾處港口,竟然處心積慮地在阿爾巴尼亞軍隊培植勢力。就在索古一世拒絕奧匈帝國通牒後的第四天,長期得到奧匈帝國秘密支援的阿爾巴尼亞將領奧爾達西聯手發動軍事政變,政變軍隊迅速控制了首都地拉那,他們抓住倉皇出逃的索古一世並將其絞死,奧爾達西隨後宣佈推翻帝制,重新建立民主政權,從而贏得了各界民眾的廣泛支援,但等新政權穩固之後,復辟王權的一幕還將在這裡重演……
不等阿爾巴尼亞全國局勢完全穩定下來,奧匈帝國迫不及待地前來收取“投資回報”,早有準備的奧匈海軍派出半支主力艦隊開抵阿爾巴尼亞海域,六千多名海軍陸戰隊士兵在都拉斯港強行登陸,當地守軍接到奧爾達西的命令未作抵抗。就在同一天,奧爾達西將軍代表阿爾巴尼亞臨時政府與奧匈帝國簽署協定,以每年400萬帝國克朗的代價將都拉斯港和發羅拉港租借給奧匈帝國。
儘管租借港口協定的簽署在阿爾巴尼亞國內引起軒然大波,而且立即遭到義大利方面的強烈抗議,但仍有12000名奧匈帝國士兵於次日登陸發羅拉港。護送登陸部隊的奧匈艦艇在港外遭遇了前來干涉的義大利艦隊,雙方劍拔弩張,險些釀成戰禍,登陸港口的奧匈部隊亦受到了當地民眾的特殊迎接,有十多名士兵被沿街拋來的石子或花瓶砸傷。雖然過程有一定的戲劇性,重要的是奧西帝國還是如願接管了這座靠近亞德里亞出海口的重要港口,奧匈海軍能夠以此為前哨站,更為隱蔽和安全地進出亞得里亞海。
在維也納乃至狹義的奧地利地區,高層和各界民眾都視強租阿爾巴尼亞港口為改善帝國戰略處境之舉,因此對皇儲奧托大加讚賞,然而在帝國的其他地區,特別是對爭奪海權興趣寥寥的匈牙利和波西米亞,皇儲的舉動完全不得人心,無論政府官員、軍隊將領還是街頭巷尾的平民大眾,都對這種冒險的投機感到憂心忡忡。正如他們擔心的那樣,由此引發的危機並沒有隨著奧匈軍隊佔領那兩座港口而結束,反而愈演愈烈。原先效忠索古一世的軍隊因擔心遭到清算而在阿爾巴尼亞東部和南部地區舉事,奧爾達西立即調遣部隊前去鎮壓,但北部的駐軍指揮官在義大利人的挑唆下按兵不動,而南部的**軍很快得到了經由希臘入境的義大利資金和武器裝備,他們在配拉特和格拉姆斯接連擊敗了奧爾達西的部隊,趁勢逼近首都地拉那。
為免奧爾達西的臨時政權倒臺,導致前期的大量投入付之東流,奧匈皇儲又炮製了一出應友邦之請出兵平叛的劇目,3萬多名奧匈士兵經都拉斯開赴地拉那,直接介入了阿爾巴尼亞內戰。有了裝備精良的奧匈軍隊相助,奧爾達西一舉挫敗了**軍奪取首都的陰謀,並迅速奪回了中部的兩個省份,但入境參戰的奧匈軍隊沒能幫助他徹底消除隱患,一方面在奧匈軍隊在地拉那戰役中消耗不小,彈藥補給跟不上,另一方面,匈牙利政府在後方唱起了“反調”,他們指責皇儲奧托率軍參戰是先斬後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