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已有好幾個月時間,應對義大利政府向邊境地區增派部隊的舉動,奧匈帝國調來了12個奧地利步兵團4個野戰加農炮團3個山地炮兵團以及1個驃騎兵團,大幅度加強了在南蒂羅爾地區的軍事力量,加上原本部署在這裡的邊防部隊——包括以精銳著稱的3個蒂羅爾獵兵團,面積不到400平方公里的南蒂羅爾集結了三萬名奧匈士兵,若再加上駐紮在北蒂羅爾的部隊,奧匈帝國在意奧邊境地區屯駐的兵力已近十萬人。在整個蒂羅爾地區的駐軍當中,奧地利部隊佔據了絕大多數,而在奧地利部隊當中,日耳曼人只佔40,其餘是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克羅埃西亞人波蘭人羅馬尼亞人以及義大利人……
就民族概念而言,雷阿利…莫納凱洛是個義大利人,他出生在南蒂羅爾一個普通的義大利語家庭。作為奧匈帝國的公民,他早前曾在精銳的蒂羅爾獵兵部隊服役,直到退役才前往義大利遊歷,並在那裡加入了臭名昭著的義大利黑衫黨。1943年秋,義大利與奧匈帝國因南蒂羅爾爭端鬧到了國聯,黑衫黨藉機發起成立南蒂羅爾青年軍,徵募義大利志願者以及奧匈帝國境內的義大利人加入其中,莫納凱洛因此回到了故土,但他們給南蒂羅爾帶來的絕不是所謂的正義和自由,而是無盡的災難!
在南蒂羅爾近五十萬居民當中,講德語的居民佔到了六成多,講義大利語的只有三成,所以義大利對南蒂羅爾的領土要求是缺乏說服力的,只不過義大利和奧匈帝國的矛盾由來已久。在義大利國內,對於奧地利的仇恨是一種無可化解的民族情緒,專橫的奧地利帝國曾經分割義大利,阻撓義大利的統一,扼殺義大利的革命,義大利重新獲得獨立以來,兩國在特蘭托蒂羅爾以及迪裡雅斯特仍存在領土紛爭。即便同處同盟國陣營,攜手投入對協約國以及後來對美英陣營的作戰行動,這兩個南歐國家也一直相互較勁,近年更是競相向日本提供軍事技術和作戰物資,為了本國利益不惜貶損對方。只要有削弱甚至整垮對方的辦法,這兩個國家肯定都很樂意嘗試。
視線回到小鎮奈迪,這裡距離意奧邊境只有十五公里,它扼守著通往波爾扎諾城的必經之路,周圍的崇山峻嶺只適合山羊和輕裝備的山地部隊通行。如今在這個村鎮周圍部署了數千奧匈士兵以及至少一個營的炮兵,他們在草地紮下營帳,挖掘了塹壕掩體以及高炮陣地,並將野戰炮安置在樹林裡。一旦義大利人從邊境那邊發動進攻,那麼這些奧匈士兵能夠立即轉入防禦,依託這裡地形阻擊義大利軍隊向南蒂羅爾腹地挺進。
在頂端足有三十多米高的雲杉樹上,莫納凱洛一臉疲倦地注視著前方,他原本的任務只是刺探奧匈帝國在這一帶的軍事部署,而就在幾天前,從義大利那邊傳來一份情報,說這幾天會有個從維也納來的大人物巡視南蒂羅爾。南蒂羅爾青年軍的最高指揮官認為襲擊這個大人物可以給維也納一個深刻的教訓,讓奧匈帝國的掌權者們正視南蒂羅爾民眾的意願,接受他們透過全民公投決定去留的合理要求。基於這個原因,隱蔽在各處的南蒂羅爾青年軍成員們紛紛出動,有的潛伏進入城鎮伺機而動,有的埋伏在道路附近,嘗試透過狙擊或爆破的方式完成襲擊,莫納凱洛所在的小組便決定在奈迪鎮附近等待機會。如果他們發現目標但又無法解決,就透過小組配備的無線電臺報告青年軍指揮部,由他們決定何去何從。
按照原定計劃,小組成員每天換一次崗,24小時不間斷地監視奈迪鎮及周邊的奧匈軍隊營地,然而莫納凱洛已經在這個位置呆了將近兩天,隨身攜帶的食物和水所剩無幾,這並不是因為小組成員們突然不見蹤影,而是由於駐紮在山腳下的奧匈部隊一大清早就派出多支巡邏隊對周邊展開了地毯式的警戒搜尋,並在制高點安排了崗哨,使得輪崗人員無法進入這片距離奈迪鎮僅有幾公里的樹林,莫納凱洛若在這個時候強行撤離,被發現的機率很高,那還不如繼續藏身於此直到那些奧地利士兵解除警戒。再者,奧匈帝國計程車兵這般戒備,還有軍用飛機屢屢飛過這片山谷,不正是為迎接某位大人物的到來做準備麼?
及至午後,一支車隊出現在公路盡頭,莫納凱洛心中一個激靈,連忙用步槍上的狙擊鏡進行觀察。那支車隊有二十多輛汽車,沿路駛來揚起滾滾沙塵,領頭七八輛都是軍車,中間十來輛是黑色轎車,後面七八輛又是軍車。
個場景,莫納凱洛不禁有些沮喪,那個大人物受到了非常嚴密的保護,他的座車十有十是具備防彈功能的,他所到之處必定簇擁者眾多,就憑自己這支有效射程不足千米的步槍,蹲在一個無法自由轉移的位置,除了眼睜睜會溜走,還能有什麼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