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79部分

國妥協,大幅削弱美國在經濟和工業領域的競爭力,奠定德國主宰歐洲、歐洲主導世界的新秩序。若常規的外交手段無法達成這一目標,那麼對北美大陸的軍事遠征必然從紙面轉為現實,屆時同盟國海軍的發揮將是開啟局面的關鍵所在——率領一支規模空前的艦隊完成一次意義非凡的軍事行動固然誘人,可通往勝利的道路充滿艱難險阻,需要耗費驚人的心力去克服它們,一旦夏樹投身其中,將難以兼顧國家事務,不但有可能錯過戰後發展的佈局契機,還可能放任威爾士成為混亂的源頭。

一位成功的君主,能夠在和平時期無為而治,讓國家在穩定中謀求發展,而到了戰爭時期,他又是聚攏民心的旗幟,引領國家的航船平安駛過風暴區。帶著這樣的理念,夏樹致力於修補戰爭給愛爾蘭和威爾士帶來的創傷,繼而推動兩個國家的聯合——而不是成為奧匈帝國那樣的二元制君主國家。

3月上旬,決定威爾士王國命運的第二次全民公投在國聯組織的監督下舉行,一百四十多萬符合投票條件的威爾士公民參加公投,約百分之二十二的有效投票支援威爾士與愛爾蘭組建聯合王國,百分之三十四支援威爾士維持現狀,只有不足百分之四十四的有效投票反對現行的君主立憲政體。基於這一投票結果,國聯官員宣佈約阿希姆一世對威爾士的統治合法,但大量威爾士民眾對此並不買賬。就在公投結果宣佈後數日,全威爾士的煤礦工人和鐵路工人發起了聯合大罷工,多個行業的勞動者群起響應,這場影響力極為廣泛的大罷工使得威爾士很快陷入癱瘓,當局隨即宣佈全威爾士全面進入軍事管制狀態——在危機解除以前,整個威爾士都將置於愛爾蘭軍隊的強制管制之下,由愛爾蘭軍隊代行各項行政和公共事務職權。

短短72小時,派駐威爾士的愛爾蘭軍隊從四萬人增加至十四萬人,百分之百的城鎮、港口以及近半數的村莊都被愛爾蘭軍隊接管,食品供應採取按人配給,大大小小的工礦企業、重要的交通場站均被置於愛爾蘭軍隊的監控之下。大批愛爾蘭士兵的到來不但迅速穩定了各地的治安,保障了民眾的基本生活需求,還當起了臨時司機、臨時工人,使得威爾士多數地區的交通、電力、供水得以部分恢復。

儘管威爾士的國土面積只有區區兩萬平方公里,全面的軍事管制意味著每天數百萬馬克的耗費,這對財政並不那麼寬裕的愛爾蘭王國而言是個相當沉重的負擔,可愛爾蘭人沒有抱怨他們的國王和政府踏進“威爾士沼澤”,他們勤奮工作、各盡職責,用行動支援國家決策層在威爾士的投入,還有許多人報名參加了志願隊,跟著愛爾蘭軍隊前往威爾士幫助維持社會秩序。

隨著威爾士危機的持續發酵,夏樹一面以愛爾蘭王室資產為抵押向德國銀行家貸款,一面與德軍總參謀部協商從前線調回部分愛爾蘭軍隊。到了3月底,德國財團提供的十億馬克特別貸款到位,有超過三萬名原本部署在法國、亞速爾群島以及波斯灣地區的愛爾蘭士兵返回本國,愛爾蘭軍方旋即調派相當數量的國內駐軍前往威爾士,進一步加強了那裡的軍事部署。

不列顛和亞速爾兩場重量級的戰役結束後,這場波及範圍極廣、捲入國家極多的世界大戰仍在進行中,威爾士的危機儼然只是新聞大餐裡的一份調味料。至4月初,南下的日本軍隊已完全佔領菲律賓和馬來半島,其南方軍一部攻入英屬印度並向其腹地快速挺進,一部繞過荷蘭治下的東印度群島登陸新幾內亞島,兵鋒威逼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西方同盟*隊三路出兵,一路由波斯攻入英屬印度,在印度洋東岸奪取了多座港口;一路跨大西洋馳援阿根廷,在其沿岸設立多處警戒點和空軍基地;還有一路登陸格陵蘭島,與美英軍隊展開了多番鏖戰

表面看來,同盟*隊多線作戰,兵力非常分散,但無論是在遙遠的英屬印度還是在冰天雪地的格陵蘭島,他們投入的部隊數量都很有限,日本人依然迫切希望打敗中國,儘早結束對華戰爭,避免因外部勢力干涉而發生大的變故,西方同盟國則在亞速爾群島集結重兵,佯裝攻擊加拿大,實則進佔百慕大,入侵加勒比,建立起對美作戰的前進基地。

在這樣的戰略態勢下,兩大陣營分別於4月上旬和中旬在西大西洋與南太平洋展開了兩場重量級的海戰,先是美英大西洋艦隊在百慕大海域迎擊西方同盟國艦隊,雙方先後投入作戰艦艇百餘艘,同盟國海軍雖然兵力佔優,但美英軍隊在百慕大島經營多年,築有機場、港口、要塞,重新擔任同盟國主力艦隊司令的貝恩克上將謹慎用兵,戰術上接連獲勝,但未能完成攻奪百慕大島的戰略目標;隨後日本艦隊在北澳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