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埋下了伏筆。
論及法意關係,就不得不說兩個國家一戰以來截然不同的興衰沉浮。從成為一戰的戰敗國算起,法蘭西沉淪已有三十餘年。除了沒有墮入分崩離析的境地,它幾乎經歷了人們所能想到的最糟糕的局面,主權淪喪、備受欺凌,政治混亂、經濟衰敗,通貨膨脹、民生凋敝,社會動盪、革命爆發,硝煙四起、兵禍再起……及至30年代中期,當法國政局重新穩定下來的時候,各項經濟和社會指標已然滑落至1900年前後的水平,這意味著整整二十年,法國人非但沒有進步,反而是在倒退。
在二戰時期,國力衰弱的法蘭西儼然成為西方同盟國陣營攻擊英倫的前進踏板,法國北部的港口、機場以及鐵路系統被德**隊強徵使用,法國西部的多個重要港口仍為德國所控制,並因此遭到美英戰機的襲擊。縱使所有的法國人都無意捲入這場戰爭,法國依然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戰火的侵襲,數以百計的無辜平民成為戰爭的犧牲品。
兩次世界大戰,徹底改變了世界格局,新興的德意志終於取代英美法俄等老牌帝國成為新一代“日不落帝國”。在掃清了稱霸全球的障礙之後,德國掌權者將戰略眼光投向了更加遙遠的美洲和亞洲,無所作為的法國人由此擺脫了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尷尬處境,他們的國家進入了一段長達十多年的穩定恢復期。到了1948年,法國的經濟和工業規模終於超過了1913年的高峰值,人口總數也從u型底部向上反轉,達到了1910年的水平。
國內形勢一片向好之時,法國政界痛定思痛,歸結出了積極融入西方同盟國陣營、力爭迴歸強國行列的戰略發展定位。在此定位之下,他們不僅對昔日仇敵“既往不咎”,還在各種國際事務上充當小跟班的角色,積極出人出力,籍此獲得了重建軍工、重整軍備的機會。另一方面,法國人極力爭奪農牧業、輕工業、冶金業等領域的國際貿易市場,為此視愛爾蘭…西班牙…奧匈帝國締結的三國經濟同盟為頭號競爭對手,積極拉攏比利時、荷蘭、丹麥以及義大利等鄰國抱團合作。
經歷了三十多年的政治和經濟變遷,比利時、荷蘭、丹麥這幾個歷史上曾盛極一時的歐洲小國,已經深深嵌入到了德意志本土經濟圈當中,基本喪失了工業經貿領域的獨立自主性,真正有條件跟法國人合作且起到“1+1>2”效果的,放眼歐洲也只有義大利了。不過,義大利人始終沉浸在“地中海霸主”的美夢當中,覺得地中海沿岸國家非弱即敵諸如希臘、土耳其、敘利亞、沙特這類弱小欠發達的國家,便是值得他們拉攏合作的,而奧匈帝國、法國、西班牙,這幾個老牌強國,都是需要打壓排擠的直接競爭對手。
藉著兩次世界大戰的機會,義大利從法國手裡掠取了不少非洲殖民地和幾個地中海島嶼,所以既對法國有著心理上的優勢,又有情感上的提防,總覺得法國人有意奪回這些海外領地。面對法國人丟擲的橄欖枝,義大利高層表現得十分謹慎,而且法國人的態度越是熱乎,義大利政要們越覺得蹊蹺。近些年來,兩國的經濟貿易關係雖有好轉,而且開展了一些合作,但一直缺少實質性的成果。在義大利人這裡碰壁之後,法國人又嘗試著跟蘇俄和美國進行合作,卻因技術和資源方面的互補性不強,始終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無奈之下,法國高層重新將視線轉回到了義大利人身上,然而幾番試探之後,他們終於意識到,義大利現政府骨子裡是排斥跟法國合作的,因而斷言“除非出現一個親近法國的義大利政府,否則法意之間不會開展準戰略形態的合作。”
就在法國人一籌莫展之時,義大利遭到新聯合王國和奧匈帝國的合擊,德國人表面上保持中立,背後卻是在把義大利人往死裡整,而讓義大利收益頗豐的秘密盟友日本,則是遠水難解近渴,根本幫不上忙。看到義大利軍隊被聯軍揍得死去活來,義大利高層跟熱鍋上的螞蟻一樣團團轉,法國高層感到非常愉悅,他們料定義大利人戰後會收起傲氣,踏踏實實跟法國開展全方位的合作,因而拒絕了新愛爾蘭和奧匈帝國的拉攏利誘,在戰爭期間對義大利保持善意的中立。
隨著戰爭的深入,義大利人不出意外地敗給了對手,簽下了飽含屈辱的停戰條約,就在法國人主動向這個失敗者展開胸懷的時候,義大利爆發動亂,先是各地民眾舉行抗議遊行,並有演變成為大規模**行動的跡象,而後軍隊發生譁變,王室成員和政府首腦倉促逃離羅馬,緊接著自稱義大利共和派的**主義者佔領王宮,對外通電宣佈建立臨時政府……
在大多數列強國家政府袖手旁觀之時,法國人卻覺得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