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員,沒有人知道爆發點會在什麼時候出現,也許這就是一場沒有爆發點,殘酷而又直接的消耗戰,打到最後兩敗俱傷。
在“大選帝侯”和“邊境總督”相繼掛彩之後,“國王”號終究還是沒能“倖免於難”,它開始受到了英國艦隊密集炮火的關照。接連落下的重磅炮彈時時刺激著人們的耳膜,沖天而起的水浪一遍遍洗刷著德國旗艦的艦體與甲板,這艘接近三萬噸的強大戰艦頑強地迎浪而行,一座座碩大的、稜角鮮明的主炮塔將裝甲最厚的一面朝向右舷,一根根粗長的、氣勢霸道的主炮管傲然指向對位的英國主力艦。
“火炮仰角10度23分,水平方位57度40分,穿甲彈裝填確認……”
射擊指揮官漢斯…德布萊斯少校的聲音透過喇叭傳到封閉式的主炮塔,抽氣裝置剛剛將炮膛裡餘留的硝煙抽出,身材健碩的炮手們便迫不及待地開啟炮閂,取出空的黃銅藥筒——無畏時代,只有德國人在如此大口徑的艦炮上使用金屬彈殼,它最大的好處在於炮塔遭到攻擊時不易發生殉爆。
沉重的炮彈和發射藥從戰艦底部的彈藥艙透過懸軌運送到起重機,它們先被放在轉向架上,然後升起到炮室。在那裡,炮彈和發射藥透過傳送帶輸送到位,而在此過程中,所有的起重機構都為電力控制,這也是德國無畏艦射速較英國無畏艦更高的重要原因。
在應急條件下,艦員們可以使用一套滑車系統進行手動操作。
按照規定的操作流程,德國炮手們透過機械裝置將炮彈運送到兩門炮之間的位置上,再以人工操作的方式將其放置在裝載托盤上,最後透過液壓鏈槌塞入發射位置;每筒重一百多公斤的發射藥被放在艦炮外側,裝填方式與炮彈一致。由於主炮只有處於水平位置時才能裝填彈藥,炮塔內為此專門配備了指示器。炮彈和發射火藥當裝填完成後,每門炮的兩個安全片將出現在左右兩側,以避免炮控人員受到火炮後坐衝擊。
四對主炮全部完成引數設定及彈藥裝填之後,射擊指揮官透過全艦統一射擊指揮系統進行最後的校對。作為德國海軍技術最先進的現役主力艦,國王級的火控系統由遠端測距儀、艦炮控制塔臺、訊號室組成。這套系統的基礎是長基測距儀,在使用中操作員轉動一個把手,直到發現標尺指示位置和他搜尋到的目標重合。
國王級上總共裝有6臺卡爾蔡司實體鏡測距儀,它們被安裝在指揮塔和所有主炮塔上,由它們測得的資料傳送到前控制塔內,由射擊指揮官負責確定齊射時的射擊諸元。這一系統可以很快的校準,當目標機動規避打擊時,也可以很容易的再度咬住目標,且可以對一個模糊的目標進行測距,而英國對手則需要一個可水平分割的成像。這套火控系統為電動,所有主炮塔透過連線的艦載陀螺羅經和穩定元件,以及由艦炮軍官控制的發射按鈕,可以做到同時開火,艦炮也可以單獨、成對地進行射擊,所以即便艦橋射擊指揮塔在戰鬥中遭到損壞,各主炮依然能夠進行較為精準的瞄準射擊。
在祈禱“天佑德意志”之後,德布萊斯少校按下了主炮齊射的電鈕,整艘戰艦立即伴隨著一陣震耳的炮聲發生顫動。8枚400多公斤重的穿甲彈旋即以855米每秒的速度從炮口射出,它們飛過萬米距離只需要十幾秒時間,而在這個短暫的過程中,炮塔內的炮手們依然在為下一輪射擊做準備,艦橋裡的軍官們則重新端起望遠鏡,看看這一輪射擊能否有好的運氣。
無聲的場景中,幾根巨大的白色水柱從海面升騰而起,瞬間將那艘鉛灰色的戰艦給遮掩了大半。就在這時,舍爾和他的幕僚軍官們從望遠鏡裡捕捉到了一個令人既吃驚又興奮的細節:截然不同於炮焰的閃光出現在了這些水柱後面,而在閃光消失之後,因爆炸產生的黑色煙柱赫然出現了……
在一場場殘酷的海戰中,德**官們用英勇而沉穩的表現向世界證明了新興海軍未必根基浮淺、戰力不濟,它同樣可以是超一流的存在。看到發生在敵艦的爆炸場景,他們小小地雀躍起來,因為可以確定,至少有一枚穿甲彈命中了那艘英國超無畏艦。
一枚德制12英寸穿甲彈當然不具備一擊必殺的可怕威力,但如果命中的是敵方戰艦最薄弱的部位例如彈藥庫,便完全有機會成為“致命一擊”。畢竟英國主力艦的主裝甲帶、司令塔以及上下甲板的標準裝甲厚度均低於同期建造的德國無畏艦,在萬米左右的距離上,獵戶座級11英寸厚度的炮塔、司令塔以及8至12英寸厚度的主裝甲帶在德國人的炮口下並不足夠保險。
硝煙散開,那艘英國戰艦的航行作戰狀態似乎並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