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德利統帥的美英聯合作戰艦隊並沒有像惡虎捕食那樣猛撲過去,而是順勢調整陣型,以五艘英國戰列艦突前迎戰,四艘美英戰巡殿後待機,其餘主力艦分成兩個戰鬥群,在聖米格爾島以東的開闊海域拉開戰線。
戰爭爆發之後,英國本土迅速成為美英陣營對抗同盟國的一線戰場,而當英國陸軍、空軍將士們與強敵浴血搏殺時,歷史悠久且實力雄厚的英國皇家海軍卻沒有延續他們英勇爭先、無畏無懼的光榮傳統,他們的避戰行為被同盟國乃至不少中立國家新聞報刊大肆嘲諷,來自英**民的質疑與失望讓海軍官兵們著實憋了一口惡氣。自亞速爾戰役拉開序幕以來,英軍艦載機飛行員表現十分搶眼,他們的戰鬥激情和作戰技巧都較美軍同僚更勝一籌,而在攻克特塞爾島的過程中,英軍的海軍陸戰部隊貢獻第一,傷亡第一,勇猛頑強的品格讓友軍和對手深為震撼。論意志,論素質,英國水面艦艇上的軍官和水兵毫不遜色,但上一場戰爭的陰霾偏偏籠罩著他們:“復仇”號遭敵方潛艇偷襲而掉隊,然後被德國戰巡揍了個鼻青臉腫。緊接著,“胡德”號在一場狹路相逢的海戰中被打爆,成為英國海軍在這場戰爭中損失的第一艘主力艦,大大挫傷了英軍官兵的銳氣。在強攻特塞爾島、隔空對戰同盟國艦隊的戰鬥中,英國航母“光輝”號和“不撓”號相繼蒙受重創。此後追擊同盟國艦隊,英國海軍又有“勇士”、“朱特”兩艘主力艦因傷退出戰鬥,“馬來亞”號則在跟同盟國艦隊的第一輪交火中遭到痛擊……
大不列顛級戰列艦“大不列顛”號、“盎格魯”號,君權級戰列艦“君權”號,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伊麗莎白女王”號、“厭戰”號,這五艘英國戰列艦以一字縱隊投入戰鬥。由於對手釋放戰術煙幕掩護,乍一開始,英國人在聖米格爾島北面觀察到的德國主力艦隻有四艘,兩艘巴伐利亞級在靠近海岬的位置,兩艘德意志級位於其後方三千多米處,從場面來看,英國主力艦以五對四,即便不能取得一場漂亮的大勝,也不至於吃虧,因而一面集中火力轟擊敵方的兩艘巴伐利亞級,一面以齊整的戰鬥編隊向北航行。可是隨著戰鬥的進行,英國人很快發現自己被對手算計了,投入戰鬥的德國主力艦絕不止四艘,而且還有岸防火炮助陣,英國戰列艦編隊的處境很是不妙,但美國戰列艦編隊就在身後不遠處,英國人沒有退卻,而是咬牙拖住對手。
三艘馬肯森戰列巡洋艦的出現猶如那利劍出鞘,鋒利的劍刃在陽光下泛著閃閃寒光。
對於德國人的這支戰巡編隊,美國戰艦“印第安納”號所得的測距數字是23000碼,而從“大不列顛”號進行觀瞄得出的目標距離是18000碼,也即16000米左右。
在此之前,雙方主力艦還從未如此接近!
兩艘伊麗莎白女王級的指揮人員立即感受到了威脅,它們雖然完工於上一場戰爭結束之後,但所有的設計均為戰前標準,後續的改進和改裝效果有限,在正常交戰距離上不足以抵擋住15英寸穿甲彈的攻擊,若是遭到三艘馬肯森級的集火轟擊,它們恐怕很難支撐,甚至可能會有慘劇發生。
在兩艘大不列顛級戰列艦上,英**官們則全然沒有這樣的憂慮,他們好奇的是德國人為什麼讓那三艘戰列巡洋艦毫無遮攔地衝進戰場。當今的德國海軍,且不說有德意志級這樣的超級巨無霸存在,就算是上一場大戰的“遺響”——國王級和凱撒級無畏艦,也比馬肯森級戰列巡洋艦更適合衝鋒陷陣、卡點扛線。
從海岬後方的隱蔽位置駛出之後,德國戰巡編隊不作調整便迅速開火,而且直接上了全主炮齊射。令人出乎意料的是,炮彈落點並沒有出現在防禦水平相對較弱的伊麗莎白女王級附近,反而是英國艦群的指揮艦“大不列顛”號周圍騰起了如林的水柱!
45000噸的大不列顛級代表了美英兩國造船工業在20年代末期的頂峰水平。該級艦的裝甲區按照可抗禦16英寸口徑炮彈的標準建造,裝甲甲板和舷側裝甲將整個軍艦構成一個類似“裝甲圍艙”的匣式結構,舷側主裝甲帶與主防雷裝甲拼接為一體,結合多重水密隔艙和3層船底構成水下防魚雷系統。就理論而言,德國人的15英寸艦炮無法擊穿大不列顛級的重點防護區域,英國海軍一雪前恥的信心相當一部分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
現實跟理論的差距,並不一定要等到實戰過後才能知曉。早在普魯士時代,克虜伯的火炮就是普軍戰勝強敵的法寶,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克虜伯軍火在歐洲乃至世界都處於領先地位。1914年,德國海軍以弱勝強,出人意料地將稱霸海洋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