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5部分

其中,但現實並不像事物表面看起來這麼單純。

從15世紀到18世紀末期,曾經擁有光輝燦爛歷史的義大利受到哈布斯堡王朝的控制,拿破崙戰敗後,短暫統一的義大利王國再次陷入分裂,直至1870年,義大利人重新統一國家的努力才宣告成功。想要鞏固國家**乃至重現羅馬帝國的光輝,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始終是它的頭號威脅,地緣上的利益衝突使得它們之間的同盟從最一開始就帶有無法根除的頑疾。

在歷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奧匈帝國為了拉攏義大利參戰,開出了獲勝後將法屬突尼西亞交予義大利的條件,而義大利最終接受了協約國方面的開價——獲勝後得到奧匈帝國的伊斯特拉和達爾馬提亞。隨著義大利的臨陣倒戈,奧匈帝國的海軍艦隊被死死困在了亞德里亞海,除潛艇部隊還能溜過封鎖線進入地中海作戰,包括四艘無畏艦在內的水面艦隊在整個戰爭期間毫無建樹……

“夏洛特”號抵達亞得里亞海東北部時,正碰上奧匈帝國海軍進行海上訓練。由魯道爾夫。蒙泰庫科利伯爵任總司令的奧匈艦隊出動了包括四艘戰列艦在內的二十餘艘軍艦。這些桅杆上懸掛著紅白旗幟的艦艇在微波盪漾的海面上擺出戰鬥陣列,隆隆炮響猶如晴天驚雷,艦隊轉向或變化隊形時,艦艏蕩起道道白浪,艦尾掃出條條水痕,燃煤鍋爐排放的煙塵形成了蔚為壯觀的人造煙雲。

艦隊訓練的場面頗具觀賞性,官兵們的素質也可圈可點,但這絲毫不能掩蓋奧匈帝國海軍實力相對弱小的現實。縱觀歷史,不論是稱雄歐洲的日耳曼民族神聖羅馬帝國,也即是德意志第一帝國,還是神聖羅馬帝國正統衣缽的繼承者,奧地利帝國,乃至從奧地利帝國演進至今的奧匈帝國,它們無一例外屬於傳統的陸權國家。以現時資料作對比,擁有近70萬平方公里領土和5000萬人口的奧匈帝國,同時期的法國本土面積55萬平方公里、人口4000萬,義大利麵積不到30萬平方公里,人口約3500萬,德國本土面積54萬平方公里、人口6500萬,而奧匈帝國的艦艇總噸位僅20萬噸出頭,相當於德國海軍的1/4、法國海軍的1/3、義大利海軍的1/1。5,海軍力量是歐洲列強中最弱小的。

在中世紀,民族感不強的時代中,哈布斯堡皇室統治著一大堆領地,從萊茵河畔直到西烏克蘭,皇室用一大串諸如“國王,親王,大公,公爵,伯爵”等領主稱號,統轄這片廣袤的土地,和土地上居住著的民族各異的臣民們。這種中世紀的統治結構,甚至在17世紀就已經不合時宜了,法,英,普等單一民族君主國的興起,和哈布斯堡王朝的衰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經過普奧戰爭的沉重失利,哈布斯堡王朝不得不接受匈牙利與奧地利平起平坐的政治地位,這就形成了一個獨特的二元君主國——奧地利帝國與匈牙利王國組成的聯盟。在聯盟內部,匈牙利是一個比奧地利還傳統的陸上國家,海軍建設和發展主要依靠奧地利方面推動,而熱衷於此的又僅僅是一小部分皇室成員以及那些敬業的海軍官員。

在18世紀末期以前,奧地利軍隊序列中甚至沒有海軍這一建制,直到1797年,奧地利人根據坎波福爾米奧條約與拿破崙法國瓜分了威尼斯共和國,得到了原屬該國的海上力量,這才擁有了一支像樣的艦隊,而在19世紀的前四十年年,這支艦隊始終是一支“掛著奧地利國旗的威尼斯艦隊”。在奧地利公眾眼中,海軍只是一個“離自己很遠的燒錢機器”,它能夠有現在這樣的規模,有利薩海戰那樣值得驕傲的戰例,完全仰仗於三位皇室成員的鼎力支援,他們是1844…1847年任海軍總司令的弗里德里希大公、1854…1864年任海軍總司令的斐迪南。馬克西米連大公以及1889年成為奧匈帝國王儲的斐迪南大公。

自1879年德奧防禦同盟締結以來,兩個德意志民族居統治地位的國家站在同一陣營已有28載,歐洲政治格局的變化使得它們在重大國際問題上相互給予了極大的支援度,但這並不意味著兩個國家之間的關係變得越來越緊密。德國自視為德意志民族的唯一領袖,在德意志問題上歷來將奧地利排除在外,維也納的哈布斯堡家族對此一直耿耿於懷,而在宗教方面,德國以新教為主,大多數奧地利人信奉天主教。數百年來,新教和天主教的對立已多次引發激烈的歐洲戰爭,迄今依然是某些國家內部以及國與國之間的不穩定因素。

在奧匈帝國的頭號海軍基地普拉港,德國海軍學員們受到了非常禮貌的接待,奧匈海軍官員們的言行舉止是如此客氣,以至於讓客人們感覺非常生分,彷彿來到了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