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攻俄屬波蘭,結果被俄軍殺得大敗。戰至9月1日,奧匈帝國第3集團軍已經崩潰,第1、4集團軍後路被斷,處境岌岌可危,如果失去了這些精銳的主力部隊,奧匈帝國將難以抵擋俄軍的攻勢,俄軍完全可能長驅直入,佔領加利西亞和匈牙利平原,迫使奧匈帝國退出戰爭。
這麼說來,威廉二世已經在考慮向不爭氣的盟友提供包括戰車部隊在內的強力軍援,幫助他們抵擋俄**隊的進攻?夏樹在心中盤算著。
見夏樹遲遲沒有應聲,威廉二世只好兜出自己的想法:“海軍戰車部隊的戰鬥素質無可挑剔,為了方便指揮排程,陸軍希望能夠儘快建立自己的戰車部隊,計劃是先組建20個戰車中隊。”
仿照二戰時期的德軍坦克部隊編制,夏樹將海軍的戰車試驗大隊編成4個戰車中隊,滿編的中隊應配備22輛戰車。由此計算,組建20箇中隊需要440輛戰車,以每月20輛的成產速度,全部供應陸軍也需要將近兩年的時間。
沒等夏樹開口,威廉皇儲便說:“等有了這20個戰車中隊,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橫掃任何一個歐洲國家,到時候沒有人再敢對德國妄加指責。”
如果德**隊在戰爭爆發時就已經擁有了440輛戰車,哪怕全部是輕量級的“胡伯特13”,色當日的紀念慶典完全在去巴黎舉行了。以德國的工業實力,在1914年以前大量製造輕型履帶戰車是完全可行的,夏樹之所以沒有讓這種情況出現,首要考慮便是技術保密。
綜合國力的差距擺在那裡,要是拼軍備競賽,同盟國肯定搞不過協約國。
為此,夏樹打著拖拉機工廠的幌子,幹著研發生產履帶戰車的專案。有戴姆勒的發動機和弗里德里希船廠的裝甲武器做後盾,擴大生產規模並非難事,而且海軍戰車試驗大隊的長時間測試、訓練、操演也已經為戰車部隊的批次組建打下了實踐基礎。若是不惜代價地進行突擊生產,最多5個月就能夠製造出440輛戰車,再加上兩三個月的訓練,到了1915年秋天,德意志的鋼鐵洪流就將是真正的無人能擋了。
但如果真那樣的話,德國的飛機產量必然受到很大的影響。
因為握有主動,夏樹不慌不忙地說道:“如陛下所願,我們將盡力擴大戰車的生產規模,而且相對優先地供應陸軍部隊。要是每個中隊先配備10輛戰車作為骨幹力量,那麼,前三個月可以組建起10箇中隊,另外10箇中隊則只需要兩個月,然後逐步補齊每個中隊的缺額。”
“這麼說,我們組建起第一批戰車部隊最快需要半年時間?”
威廉二世雖未在言語中透露自己的預期情況,但他的表情告訴了夏樹,這樣的結果並沒有讓他十分滿意。
夏樹有些意外,按說目前的西線形勢是德軍佔據上風,只要順利幹掉法國,轉過頭來擊敗俄國簡直沒有懸念,德國皇帝為何急於組建一支強大的鋼鐵之師?
威廉二世不願多說,夏樹自然不好當面追問。等到皇帝走開之後,他向威廉皇儲打聽情況,這才知道盧萬的一把大火把德國推到了世俗道義的對立面。
盧萬是比利時中部的一座城市,距離首都布魯塞爾不到30公里。這座城市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十三世紀因呢絨貿易而興盛,1425年建立了比利時的第一所大學,這裡的圖書館藏書二十三萬卷,其中有七百五十份中世紀的手稿和一千多冊古版書,是世所罕見的收藏品。
盧萬剛德軍被佔領時,一切都很平靜。商店照樣開門營業,德國士兵也規規矩矩地付錢買東西,甚至在理髮店和普通顧客一起排隊等著理髮。然而僅過了一天,一名德國士兵在城內被隱蔽的槍手射傷了大腿,城內形勢驟然變得緊張起來,幾名比利時官員被捕作為人質,德**隊加強了戒備。又過了一天,前線的德軍部隊被比利時軍隊發動的突襲擊潰,敗兵撤到了盧萬,當晚城內發生了嚴重的槍擊事件——德國人聲稱是比利時平民向他們開火,又說是平民在屋頂上開槍向比軍發訊號,但比利時人聲稱是德國兵在黑暗中自己打自己。在這震驚全球的事件發生之後,特種法庭對肇事的原因進行了成年累月的調查,德國的控訴遭到比利時反訴的駁斥。究竟是誰打誰的問題始終沒有定案。這反正與後來發生的事件無關,因為德國人火燒盧萬,不是作為對所謂比利時人的不軌行為的懲罰,而是作為對他們所有的敵人的一種威懾和警告——一種在全世介面前顯示德國威力的姿態。
盧萬被焚的訊息早已傳開,被趕出來的那些嚇得不知所措、哭哭啼啼的難民們,向人們訴說著德軍逐條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