損失戰巡4艘、無畏艦8艘,多艘艦艇遭到重創,陣亡人數高達1。14萬人。毫無疑問,這是大英帝國自1588年英西大海戰建立海洋霸權以來所蒙受的最沉重失利,造成這場慘敗的最主要原因是英國艦隊踏入了德國海軍蓄謀已久的陷阱以及突變的天氣,這兩個關鍵因素導致英國艦隊未能充分展開戰鬥佇列,而艦隊全體官兵在局面不利的情況下依然展現出了英勇無畏的皇家海軍精神,以分艦隊指揮官伯尼中將為代表的一大批英國將士至死仍堅守在戰鬥崗位上。雖然英國海軍損失了近一半的主力艦艇,德國人亦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公海艦隊的十餘艘主力艦將不得不在船塢裡呆上幾個月,而在此期間,英國海軍將動員一切可動員的力量保衛本土和海上航線,並與盟國一道頑強抗擊強行挑起這場戰爭的德奧同盟。
柏林時間8月8日下午7時,也即英國發布海戰公報後兩個半小時,德國官方匆匆釋出戰報,宣稱以3艘戰列艦、7艘巡洋艦、19艘魚雷艇以及4000餘名官兵的代價擊沉英國主力艦15艘、巡洋艦14艘、驅逐艦31艘,取得了日德蘭大海戰的完全勝利,由此掌握了北海區域的戰略控制權。
收到德國的官方戰報時,德國海軍地中海分艦隊司令威廉…祖雄已經率領他的兩艘快速戰艦——戰列巡洋艦“馮…德…坦恩”號和輕巡洋艦“佈雷斯勞”號,抵達了達達尼爾海峽口,並在那裡等待土耳其人允許其進入海峽的訊號。
20世紀初,德國在地中海沿岸既無殖民地也沒有直屬港口。第二次摩洛哥危機之後,為了保護德國資本在北非的利益,增加德國在地中海的政治影響力和發言權,德國海軍宣佈組建地中海分艦隊,並隨之派遣了兩艘當時新建成的戰艦——最初的計劃是毛奇級戰巡二號艦“戈本”號與“佈雷斯勞”號搭檔,而這也是符合歷史原貌的組合,但根據當時供職於德國海軍參謀部的約阿希姆王子建議,派往地中海長期駐紮的主力艦由“戈本”號換成了“馮…德…坦恩”。
同為約阿希姆王子總領設計的新式戰艦,“馮…德…坦恩”號較“戈本”號早一年完工,前者標準排水量2。05萬噸,裝備三座三聯裝的45倍徑11英寸主炮,記錄的試航速度為26。5節,後者標準排水量2。2萬噸,裝備四座三聯裝的50倍徑11英寸主炮,記錄的試航速度27。9節。就總體戰鬥力而言,“戈本”號顯然勝過“馮…德…坦恩”,但德國海軍的戰略中心畢竟是在北海,兩艘毛奇級戰列巡洋艦同場作戰具有較好的協調性,而“馮…德…坦恩”是德國海軍的兩屆射擊冠軍,又曾在英德海軍的炮術交流中有過技驚全場的發揮,戰略威懾力一點也不遜色。
1914年夏天,當奧匈帝國儲君費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遇刺時,協約國在地中海的海上力量以法國海軍為主,其主要力量為無畏艦2艘、舊式戰列艦14艘、巡洋艦6艘、驅逐艦24艘,看起來很強,卻沒有一艘能夠對付“馮…德…坦恩”號,而根據英法海軍協議,從1913年開始,英國海軍便把主要力量集中於北海和英吉利海峽,以馬耳他為基地的英國地中海艦隊實力不斷削減,至1914年僅保有三艘戰列巡洋艦——“不倦”號、“不屈”號和“不撓”號,以及一些輕艦艇和老式戰艦。
儘管英國的這三艘戰列巡洋艦聯起手來足以幹掉“馮…德…坦恩”號,但隨著戰爭的日益臨近,丘吉爾愈發擔心德國戰巡會憑藉航速躲過法國的戰列艦隊,撇開或越過法國的護航巡洋艦而襲擊其運輸艦,把這些滿載士兵的船隻一一擊沉,法國海軍部的高階官員們也持有相同的憂慮。所以,在英國還未決定參戰以前,英國海軍大臣丘吉爾就指示地中海艦隊司令海軍上將伯克利…米爾恩爵士,要求他協助保護法國的運兵船隻。到了8月2日,在知悉德國即將對法宣戰的情況下,丘吉爾向米爾恩爵士發出了第二封電報,明確要求英國地中海艦隊緊盯“馮…德…坦恩”號,必要時不惜與之交火。
儘管丘吉爾極其重視“馮…德…坦恩”號這樣一艘火力強、航速快的德國戰列巡洋艦,但他的一再警告卻沒有引起米爾恩爵士的足夠重視。8月3日,當德國對法宣戰的訊息傳到地中海時,米爾恩爵士坐鎮的旗艦“不倦”號停泊在馬耳他的海軍基地,“不屈”號和“不撓”號編隊航行在伊奧利亞海域。而另一支實力較強的英國艦隊,海軍中將歐內斯特…特魯布里奇爵士指揮的裝甲巡洋艦分隊,正在奧特朗托海峽附近監視奧匈海軍的動向。負責在“馮…德…坦恩”和“佈雷斯勞”屁股後面盯梢的僅僅是一艘可憐巴巴的英國輕巡洋艦,而雪上加霜的是,因為當天清晨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