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認定為自有資本,國際清算銀行同意了日本的要求。當時日本大藏省和日本銀行認為日本的銀行擁有龐大的賬外資產,滿足巴塞爾協議對資本充足率不低於8%的標準是件很容易的事情。
在日本,銀行受到政府的保護。大藏省為保護所有銀行,設定了許多限制,減少競爭,防止倒閉。在政府的保護下,銀行倒閉的可能性非常小,銀行不重視自有資本的多少。所以,日本的銀行自有資本比例比較低。如果沒有龐大的賬外資產,日本的銀行是很難滿足巴塞爾協議對資本充足率的要求的。
隨著1989年底股票市場泡沫破滅和1990年房地產泡沫破滅,股票價格和房地產價格持續大幅度下跌,日本的銀行賬外資產快速縮水,自有資本比例急劇下降。由於沖銷不斷增加的房地產不良資產,銀行自有資本進一步減少,不少大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有可能降到8%以下。美國的信用評級機構以此不斷降低日本銀行的信用等級,使日本的銀行在國際上的融資成本提高。
為提高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日本的銀行只好大規模壓縮貸款,銀行的惜貸之風越來越盛行,企業從銀行貸款越來越難。許多企業因為得不到銀行貸款的支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緩慢,資金週轉困難,經營陷入困境。
企業經營業績下降導致公司股票進一步下跌,股票下跌使銀行的賬外資產不斷減少,資本充足率同時下降,迫使銀行進一步壓縮貸款。
銀行與企業的執行陷入惡性迴圈中,銀行的惜貸嚴重地扼殺了日本經濟的恢復動力。
日本經濟與東亞、東南亞經濟輪番…
從80年代開始,日本企業大規模投資東亞和東南亞,日本的銀行隨之跟進,對東亞和東南亞的融資和投資急劇增加。亞洲的這些國家依靠日本企業的直接投資和日本的銀行投資融資實現經濟的高速增長。
然而,日本經濟泡沫破滅後,銀行的不良貸款不斷增加,賬外資產持續減少,經營壓力越來越大。從1997年以來,日本的銀行對東亞和東南亞各國的企業不僅不增加貸款,而且在逐步收回資金。由於銀行普遍惜貸,日本的企業在經營上也面臨困境,無力幫助東亞和東南亞地區關係密切的零部件企業或加工企業。同時,由於日本國內需求萎縮,東亞和東南亞各國對日本的出口明顯減少,這些因素使得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長乏力。
日本政府的對策:無力迴天
股票泡沫和房地產泡沫相繼破滅後,日本經濟陷入低迷之中。日本政府為抵抗泡沫崩潰的洪流,刺激經濟增長,開始實施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擴張的財政政策。如1992年8月作出投入財政資金11萬億日元以刺激經濟增長,1993年4月投入了13萬億日元,1994年投入了15萬億日元。財政投入逐年增加,使政府債務急劇增長。但每次的努力都以失敗告終。經濟沒有刺激起來,政府公債倒是滾雪球似地越滾越大。截止2001年3月底時,政府公債已達到55000億美元,幾乎是日本國民生產總值的倍,這一比例在西方發達工業國中沒有先例。如以美國作為參照系,美國聯邦政府公債為34000億美元,佔GDP比例只有35%。國際上的許多分析家和日本國內的金融專家警告日本財政有陷入崩潰的危險。
日本政府的第二針經濟強心劑就是實施積極的貨幣政策,大幅度降低中央銀行的貼現率,1991年7月為,1992年7月降低到,1995年9月降低到。從1989年8月30日的6%下降到1995年9月8日開始的,應該說,日本銀行為刺激疲軟的經濟盡了最大的努力。
但日本經濟就是走不出長期衰退的泥潭。到2003年,我們還看不到日本經濟的曙光,日本的股票還在不斷下跌,房地產市場低迷依舊,破產企業還在增加。
阻擊日本,美國成功。
“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一經濟大國”
2002年秋天,美國耶魯大學歷史學教授保羅·肯尼迪在美國《新聞週刊》上發表了一篇題為《一個更為強大的中國是否是西方的福音?》的文章。
肯尼迪在美國的知名度非常高,在1988年,日本經濟全盛時期,他寫了一本全美最暢銷的書《大國興衰》,如今,他又來預測中國。
該文寫道:如果中國經濟以持續的、奇蹟般的速度增長,在25年到50年之後,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一經濟大國(如同它在歷史上大部分時間那樣),即國民生產總值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
世界在變,主要是中國在變。中國年復一年地變得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