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顯得愈加斑白。他豈有不知這個道理,他又何嘗不想到大會上揚名。只是這一次妥協開了口子,未來可就剎不住了。這政治鬥爭的事情,最重要的就是大勢,大勢一旦形成,那便是大河之水,一瀉千里,滔滔不絕而來,再也難以堵住。
那李哲的手段,實在是厲害,便是荀彧熟讀史書,也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諸般手段,只能用神蹟來解釋,這眼看著,就大勢已去啊!
“罷了罷了!那就我等同去!不過還是聯絡好諸人,到時候,要是明王駕臨,我等可要統一態度。”
“小叔所言極是,吾這便去聯絡各家,務必同聲連氣。”荀攸得了荀彧準信,立刻腳步輕盈的去了。
荀彧在其後,注意到這等小節,忍不住又長嘆了一聲!
一百五十七章 論道
嬗變的三國卷 一百五十七章 論道
農曆的九月深秋,豔陽高照,來自西伯利亞的氣流統治了亞洲的黃河流域,空氣中聞不見一絲溼潤,只留下一片酷寒。' 。 '
許都城之外,一個碩大的圓形場地拔地而起,高十幾米,縱深都是兩公里有餘。場地周圍,是一圈磚石水泥搭建的層層高臺,一層一層逐階而上,共有六六三十六層,每層高半米,正好是能夠坐下一人的臺階的位置,環繞一週,俯視著zhōng yāng的圓形場地。
圓形場地的中心,是一座高約兩米的平臺,約有百米見方。平臺之上,又有一兩米高臺,三四米見方,正好是一個演講或者是授勳活動的位置。立在此中,放聲大喊,聲波四處傳開,遇到周圍的環壁之後又會匯聚過來,有自然聚聲的效果。
這,就是李哲專門為論道大會搭建的道場,整個建築,能容納人員數萬,建築風格仿效古羅馬大競技場的圓形建築,充分考慮了觀賞xìng因素和實用xìng,完全就是一個古代版的大劇場!
立在其上講演,環顧四方,無數爭議xìng的目光匯聚而來,就像是面對著全世界一樣的感覺。浩瀚、肅穆而又深遠。
此時,其中已經是人頭攢動,熙熙攘攘,擠滿了論道的人,雄辯聲音滔滔不絕而來。
“尚者上也,書者如也,上天垂文象,布節度,書也如天行也。”(尚書代天立言,是上天垂下的意旨,因此所說的是永恆不變的真理)
“昔者聖人因yīn陽定訊息。立乾坤,以統天地也。夫有形生於無形,乾坤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也。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離,故曰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混成。而未相離。
“不然,儒者崇尊法古,豈可妄自揣測,汝等所言,皆乃誣妄。非人子所為,先賢大義,盡為汝等所汙!”
“非也非也!汝等才是大繆,愚不可及。這世間事,世易時移,豈有萬世不變者哉!既有經。必有緯,緯乃經之支流,衍及旁義。若無緯,吾等如何知道先賢所言何用於吾之時也?”
……
諸般辯論,激烈之極。第一天,論道大會之上就進入了白熱化狀態,當世經學源流兩大流派,今文學派和古文學派幾乎是一見面,就在大會上針鋒相對了起來。
古文學派,指用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前的儒家經書。研究古文經籍的學術流派,發端於劉歆,繼承自賈逵、馬融,傳到盧植、宋忠等人,已經是大勢浩蕩,開始了其征服世間經術思想的道路。當今世上以關西學派最為正統,荊州的司馬徽、宋忠皆是此一學派的繼承人。
今文學派,則是漢朝經學的主流,指的是是兩漢間以儒家經書研究而形成的學派。它的出現需溯源至秦始皇的思想政策,在解經時的理論xìng格極富創造xìng,隨意發揮,且充滿了宗教神學的意味,為統治者階層服務,這是基於兩漢之際的學術風氣而特有的表現。尤其以董仲舒的公羊chūn秋學為其中成就最大者。
當時之前,今文學派的流行為儒家思想的流傳並逐漸佔據主流地位立下了汗馬功勞,最是風行無忌。但是其與宗教神學的結合過於緊密,又在做緯時過於隨意,大大的影響了經學的嚴肅xìng和正統xìng,到漢末時已經漸漸被推崇先秦樸素風格的古文經學趕上。
到了漢末之時,經學大家鄭玄的出現,雜糅百家,自成一流,已經有了一統的趨勢,但是其思想的傳播卻還未形成主流,尚處於萌芽時期,這就是此時儒家學術的狀況。。 。
無論在何時,學術道統之爭,對真正的學者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