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莊子以一種浪漫達觀的態度和無所畏懼的心情,從容地走向了死亡,走向了在一般人看來那令人萬般惶恐的無限的虛無。據學術界考證,莊子大約死於公元前286年,享年八十三歲。現在商丘民權縣尚有莊子墓和其他一些莊子遺蹟。
莊子的思想:
幼年時代的莊子生活在一種動盪、憂患的環境氣氛中。物質生活十分的匱乏,他那幼小的心靈過早就承受了許多過重的壓力。這樣一種幼年生活經歷,使天資聰穎的他形成了一種內向型人格。
幼小的他很小就思考了很多問題,由於其家庭成員有著極高的文化素養,他在耳濡目染中讀了許多書。這也是他成為一個反傳統、反異化、非理性,重內在精神修養的思想家根本性的原因。
莊子為了生活曾經委身漆園作坊,擔任漆園吏。在手工業勞動的實踐過程中,他對各種物質的屬性有較為深刻的認識和體驗,並透過這種體驗進入了“直觀體道”,“道不可言”的精神修養境界和哲學境界。
在《莊子》一書中,莊子記載了許多手工業者,並藉以抒發自己的情懷和艱難思索後的哲學結論。
比如,齊桓公在堂上讀書,木匠在堂下做車輪子。木匠停住手中的活問桓公:“您讀的是什麼?”桓公漫不經心他說:“聖人之言。”“聖人還活著麼?”桓公說:“已經死了。”“那麼說您讀的只是古人留下的糟粕了!”桓公聽了大怒,說道:“我在這裡讀書,你有什麼資格說三道四?今天如果說出個子醜寅卯倒還罷了,否則就處你死刑”。
本匠不慌不忙地來到堂上,對齊桓公說:“我這道理是從做車輪中體驗出來的。榫眼鬆了省力但不堅固,緊了則半天敲打不進去;我可以讓榫眼不鬆不緊,然後不慌不忙地敲進去,得之於手而應之於心,嘴裡雖然說不出這鬆緊的尺寸,心裡卻是非常有數的。我心裡這個‘數’,無法傳給我的兒子,兒子也無法從我這裡繼承下去。所以我都六十歲了,還在這裡為您做車輪子。聖人已經死了,他所悟出來的最深刻的道理也隨著他的死亡而消失了,能夠用語言表達出來的;只能是淺層次的道理。所以我說您讀的書是古人留下的糟粕。”
類似這樣的精湛技藝,莊子還記載了很多。大都是莊子借別人之名抒發自己情懷之作,其中既有大量的感性經驗,也不乏直觀的想像和邏輯的推理。這種悉心於技藝的經驗體會成了莊子哲學思想邏輯展開的不竭源泉。
逆境中成長起來的莊子悟性極高,他在對大自然的觀察中,在工藝技巧的體驗中發現了哲學意義上的普遍存在,即所謂“道”。人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這些亙古不變的問題,在莊子這裡的答案是:人從道中來,迴歸道中去。莊子的道為中國特色的世界本源問題提出了一種最為徹底、最為深刻、唯一可以和西方本體論相媲美的一種解釋。理論只要徹底,就能征服人,所以,雖然莊子的理論與當時流行的儒家學說正相反,主張人應淡泊功名,養生全真,卻由於其新奇、自圓其說的深刻性贏得了不少人的好奇和崇拜。於是一套本來屬於退隱山林的學說,反而幫助它的創造者彰顯了名聲。
在莊子看來,在社會生活中,根本沒有絕對的真理正義可言。那些高高在上的君王、諸侯們,他們本身就缺乏“合法性”。
莊子論辯道: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比如說齊國的田成子,他篡奪了姜氏的齊國政權,但是由於他有武力和財政做後盾,小國不敢說三道四,大國也不敢出兵###。如果說臣子應該忠於君王,那麼武王作為殷紂王的臣子不應該伐滅紂王;商湯也不應該伐滅夏桀。
莊子認為儒家的政治倫理觀念是一套騙人把戲,根本沒有經過理性的考察,也沒有任何可證實的根據。政治、倫理作為一種社會規範,僅只具有相對的意義。
人都是大自然的產物,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應該是充分自由的,任何人包括君王本人在內,都不具有限制別人自由的權力。
在莊子的“建德之國”和“至德之世”理想中,“無為”是基本的生活原則,從上到下,大家都過著寧靜而幸福的生活。而在當今的社會中,統治者為窮一己之私慾,用強制的方法治理民眾,把社會搞得一團糟,逼得人飢寒交迫,鋌而走險,那完全是統治者的罪過。但是,被逼得鋌而走險的民眾卻要為自己的行為付出鮮血和生命的代價;而所謂“湯武革命”同樣用武力搶劫到政權後,不但可以不受任何譴責,而且可以南面稱王,安享人間尊榮。所謂勝者王侯敗者賊,完全是強盜邏輯。這就是歷史理性在法理上的荒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