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部分

世聞名的人物,否則他就不會影響如此大了。而“伏羲”則採取了意譯,文字選取了“象形”的“伏”字來體現最初的含義②。請注意“伏羲”文化的發祥地在甘肅,它與四川道教發源地(青城山一帶)基本等距於西藏昌都地區幾百公里,那裡的苯教文化很昌盛。這之間的關聯不能小覷。

與“盤古”不同的是,“伏羲”在北方成為人首龍身,脫離了“狗”形。但兩者依然保持著眾多聯絡,並且透過道教傳遞了這一資訊。伏羲文化所在的甘肅天水一帶是中國北方道教的發祥地,那裡附著的其他文化符號有“鶴”,比如有“來鶴亭”等。“伏羲”的“開天明道”不過是“盤古開天地”的另外一個版本。它們兩者間有明顯的差異也不必“友邦驚詫”,因為中國實在是太大了,中國南北方語言的差異相互聽起來幾乎像外語一般,所以經過幾千年的分化嚴重到南轅北轍也是可以想像的。

txt小說上傳分享

從“狗皇”到“盤古”、“伏羲”(2)

由於北方為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所以“伏羲”這一符號在北方得到了更大幅度的“文明化”和本土化發展,最終使“伏羲”這一形象進入道教並出於道教,成為北方的祖先神。所以我們還是應該把重點放在盤古身上,“伏羲”太洋氣了,“使用”起來還原的工作量太大,不方便。簡單瞭解“伏羲”的一些特點就可以了。

“伏羲”的文化傳說主要也在漢晉時期興起,“伏羲”居“三皇”之首。這些看來都與盤古傳說大同小異。

一般認為“伏羲”是這樣出生的:伏羲的母親華胥氏在雷澤中無意中看到一個特大的腳印,華胥氏用她的足跡丈量了巨人的足跡,感應受孕。懷胎12年後,伏羲降生。

晉皇甫謐《帝王世紀》:“太昊帝庖 氏,風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跡出於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於成紀。”這裡再一次透露出與“風神”的可能關係。

東晉王嘉《拾遺記》:“春皇者,庖 之別號。所都之國有華胥之州,神母遊其上,有青虹繞神母,久而方滅,即覺有娠,歷十二年而生庖 。”

唐司馬貞《補史記·三皇本紀》:“太 包犧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犧於成紀。蛇身人首,有聖德。”注意“蛇”身開始出現。

記住上面的“處女感應受孕”以及“巨人”、“十二”、“半人半獸”、“鳳鳥”等文化符號,這些我們都會在後面尋找到他們的出處。也注意神話傳說一代比一代有新發展,新材料新增使原本的簡短故事看起來越來越“文明”。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注重早期原始形象的原因,最初的形象距離它們的根源最接近,後來的故事化會讓人眼花繚亂。

歸結起來“伏羲”的功勞主要有這些:嘗百藥,制九針,創立醫學;立占筮之法,創立占卜學;立九部,設六佐,分部管理部族事務。仔細看與盤古還是差別不大。注意其中的“6”、“9”以及占卜的薩滿教特點。尤其不要忘記,最初“伏羲”叫“庖 ”,後來為“包犧”,最後為“伏羲”,暗示了這是一個外來語翻譯的不確定性。在什麼時候改為“伏羲”是比較關鍵的,為什麼要改,其中包含著許多玄機。翻看“伏”這個字,從一開始到現在都沒有什麼變化,一直就是“從人從犬”。假如還是不好接受從“盤”之“狗皇”到“伏”的變化,那麼到從“伏羲”之“庖”(Pao)到“盤”(Pan)就比較好理解了,這說明它們的根源是一個發音為“P”的人或神仙。

假如有人拿出關於“伏羲”“最早”的文獻記錄,要細心鑑別原著的確切時間,考證一本記載“伏羲”的著作年代可能本身就成一門學問,比如《周易》。

對於中國“盤古”,我們在天上可以找到有關他的神話傳說的所有人物:國王、王后、公主,還有他自己這隻“天狗”,其他的物品也全部能在天上找到。包括中國人的“鳳凰”天上星座都有——我說過其實“鳳凰”與“龍”都不是中國人獨有的文化,早在幾千年前就出現於中東。但是中國人一直不知道這個事實,。

現在我們去找找盤王故事裡最主要的其他兩個角色,一個是把“盤王”給罩起來的“鍾”,另外一個是“伏羲”之“龍”。這可以驗證中國的神話故事是否與西方的星座故事有關。

我們找到了:“龍星座”,“Draco the Dragon”;“鍾星座”,“The Pendulum Clock”。甚至天上還有中國神話中常見的動物“狐狸”(Vulpecula 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