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中已經神化並形成泛指的多數例如佛的品格同樣可見於大日如來、阿佛、寶生佛、阿彌陀佛等等。有的佛被認為是某種新教義和儀式的揭示者。阿彌陀佛是淨土信仰地中心融合了印度和伊朗的宗教觀念;焰光佛是喬答摩之前舒雙翼香椿叔佛之反映了伊朗和中亞古國的神王觀念。大乘展伴隨著《譬喻經》和《出曜經》等的流行該類經典認為佛陀教說不是唯一的一種而應有不同層次。因為信眾的根器與宿業本來就不一樣。喬答摩也不再是歷史上的釋迦族聖人而是出世間的佛了。
菩薩是大乘佛教的理想其基本前提是菩提心立誓願要為眾生利益不入涅盤履行艱苦地十波羅蜜修行而歷經十地。前六地仍屬初意的預備階段七地以上雖有缺陷但已具佛性而不退轉第十地則至於來生成佛的候補階次了。
佛地三身學說是大乘學說的主要論題。三身為變化身、受用身、自性身。變化身指佛陀為度脫眾生隨應顯化之身;受用身指佛陀修行所得能享法樂並給十地菩薩示現功德之身;自性身即是作本體之法身。法身已見於較早地《法華經》。
許多大乘經典都說佛有無量之多。但一致承認其本質為同一地法身。佛同無為法是同一的從而與菩提與涅盤也就沒有差別。大乘佛教最初地經典被認為是釋迦牟尼佛或別的佛為天人講述的。有資格聽聞這些經典的是聲聞及菩薩二眾。經典本身的神秘性同時也是晚出性質被說成是保留在雪山或龍宮。而等到機緣成熟時才向人們顯示為此。它的權威性是不容置疑的。
大乘佛教的宗派與主張:大乘佛教派別包括中觀派、瑜伽行派等。以及別的一些或以經典為宗依或以修持主張為差別形成的宗派。如法相宗、華嚴宗、淨土宗、三論宗、禪宗等它們代表了大乘思想從印度向中國和日本傳播的千餘年間的演化結果。
中觀派的思想依據在般若經類中其有代表性的思想家為龍樹及提婆等。依據他們的論著以後形成了中國的三論宗。龍樹的《中論》在從緣起而顯示相待性相對性從不生不滅之八不而肯定空性與中道;從世俗與勝義二諦來看待緣起、空、假從而得出中道正觀。中觀思想對於天台、華嚴、禪宗都有所影響。
在印度中觀思想刺激了瑜伽行派的產生。無著、世親等將《楞伽經》等的思想系統化。其學說可概括為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它描述世界的虛幻性及本體真實性用三性三無性的理論;認為解脫過程無非轉染成淨轉識成智。主張透過修習瑜伽功夫而培養正智。瑜伽行派的特徵是瑜伽觀想和瑣細的心理分析。
在中國及日本這一學說通常稱唯識宗或法相宗。真諦(6世紀)譯出《攝大乘論》為瑜伽行哲學流通之始玄奘師徒是中國以及日本法相宗的創立人。玄奘的學術淵源可回溯至那爛陀寺的護法一系。華嚴宗的思想根源在印度但宗派成立是中國才有的。該宗成立的依據是《華嚴經》該經主旨是說大日如來為世間萬法本源一微塵一剎那均同全體和永恆是同一的圓融的。由此引出華嚴宗的宇宙論及世界觀——法界緣起以及一整套關於頓悟的信解行證理論。
華嚴宗在中國的思想前導是依於《十地經論》的地論學派(6世紀)。天台宗也是佛教在中國和日本展的產物但其思想可以追溯到印度經典《法華經》。該經由鳩摩羅什譯出並由慧文慧思加以揮但該宗真正的創立者是在天台山傳教的智。《法華經》的要義可歸結為開仍實會三歸一。但在天台宗體系中佛陀教說被歸納為五時八教。天台宗的中心教義是一念三千三諦圓融;禪定修持則主張一觀。
淨土宗經典主要是《無量壽經》該經出現於舒雙翼世紀時北印度宣揚了對無量光佛的信仰及其果報。莫笑離世紀時這一信仰傳至中國並逐步成為重要的派別。在日本起初淨土信仰與天台宗合流至南真紫鷺莫笑離世紀才分立為一大派別。淨土宗認為解脫之道不在讀經和習禪而主要應取唸佛法門。印度的淨土信仰取何種儀軌並不清楚但大約不外稱名唸佛或觀相念佛。
大乘佛教宗派中最重要的還有在中國和日本展了千餘年的禪宗。禪宗的經典依據在《楞伽經》和《六祖壇經》。前一部經說眾生皆具佛性亦即空性。悟入此理即是菩提。佛性或空性不可言說因為它是離言分別的。只有個人的直接體證才可以把握它。
《壇經》是禪宗六祖慧能的著作。禪宗以後展為五家七宗。其中的臨濟與曹洞禪法傳到了日本。在日本另有一個依《法華經》而持淨淨土信仰的日蓮宗。它創立於南真紫鷺莫笑離世紀並一直流傳至今。
關於小乘佛教與大乘佛教:佛祖釋伽牟尼涅盤之後佛教分裂為小乘佛教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