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瞄準具以及裝填彈藥技巧的應用等等,強化了明軍這方面的欠缺。
另一個就是陸若漢,這個人早年在日本德川幕府中擔任翻譯,在日本政壇頗有影響力,致使耶穌會在他的幫助下,跟日本的貿易取得了巨大利潤,後來因為荷蘭和西班牙相繼進入日本,陸若漢在對手的打擊下於1612年回到澳門。
原本陸若漢是個不起眼的小人物,但是他在日本三十年擔任翻譯的經歷,以及在日本的人脈得到了崇禎皇帝的重視,使他脫穎而出,當然,他的主要工作也不再是傳教士,而是成了崇禎皇帝的私人顧,講解日本的主要情況,幫助籌劃對日本的秘密貿易。
正文 第三十一章 玩就玩大的
半年時間對一個人的一生來說非常短暫,對整個歷史長河來說更是轉瞬即逝。但是自我組建新軍以來的半年,堪稱黃金時間,取得的成效連我自己都不敢相信。
明朝的軍隊在神宗時赴朝作戰的時候,就已經有了非常完善的火器部隊作戰辦法,但是存在的許多弊病束縛了部隊的戰鬥力,使明軍在之後對付後金的時候,屢戰屢敗,鮮有勝績。
在總結弊端的時候,士兵缺少鍛鍊被排在了第一位,因為統治者的防範,士兵們只有在作戰時才能領到火器,這對軍隊戰鬥力的提高,阻礙非常明顯。
因為徐光啟在軍火製造業方面的務實,周延儒在江南的拍賣會幹的不錯,新軍的制式武器得以分發下去,並且每天都要進行實彈訓練,這麼一來使農民出身計程車兵很快的熟悉了武器,更由於有外籍教官教授武器使用常識和技巧,使火器得以充分發揮自有威力。
新軍加上張慶臻那部分人馬,總兵力已經有六萬之眾,而且都是受過洗腦薰陶的,成了我親自掌握的武裝力量,手握形成戰鬥力的軍隊,我開始展開內政方面的改革。
今天早朝,我當著文武百官的面,宣佈撤銷內閣大學士制度,收回內閣的票擬職權,大刀闊斧的改組內閣,將權力重新分配給六部,六部尚書直接對我負責,而大學士,則只有諮詢參謀之權,地位一落千丈。
大學士李標、錢龍錫、劉鴻訓等人完全被崇禎皇帝的舉措弄懵了,他們事先一點風聲都沒聽到,其他官員更是覺得不妥。
吏部尚書王永光當先站立出來,“皇上,本朝開國,丞相胡惟庸專權,太祖欽定了內閣大學士制度,這是祖宗定下的規矩,行之多年頗有成效,皇上……。”
我根本就不想就此事展開辯論,把手一擺道:“愛卿不必說了,朕已經做出了決定,除了改組內閣,還要精簡機構,裁汰冗員,每部設尚書和侍郎各一人,各部人員能合併的機構都合併,那些掛職掛銜的一律清退,一定要做到官員責任制度,加強人事管理……。”
三省六部制在中國的官制歷史中非常重要,沿襲了很長久的時間,到了明朝因為丞相胡惟庸擅權而被廢除了丞相這一職位,相應的六部權力也被削弱,在六部之上形成了內閣制。
明朝的內閣是畸形的,是不健全的,往往成為閣員的除了首輔外就是一些官職比較低的官員,內閣和其他的管理機構不能很好的合作有時還會發生摩擦,而且閣員的變動非常厲害。
另外就是內閣大學士跟秉筆太監之間的矛盾,這在明朝的歷史上多處可以看到,崇禎皇帝就連殺帶換了十幾位內閣大學士和大臣,可以說明朝的內閣雖然有後世內閣的雛形但它所發揮的作用和它的地位完全不符。
我在考慮內閣改組的時候考慮過建立一個怎麼樣的國家管理機構,不但人員要精簡,效率還得高,那些什麼共和、民主、議會制、君主立憲等等方案都被我否定了,不是說那些東西不好而是我自己的覺悟還沒那麼高,我是一個自私的人,我喜歡高高在上的感覺,這個皇帝做的雖然累,而且有今天沒明天,可君臨天下的滋味讓人不能割捨,因為做皇帝,真的是太爽了。
經過慎重思考,我決定採用後世比較可行的辦法,沿用六部這個主要架構,形成以六部為主的實際內閣制度,但要在主要工作分配上更合理一些,官員的名稱也不能變更,要是把戶部尚書改成民政部長,不光我覺得彆扭,官員也會糊塗。
皇帝當然是兼任實際的內閣總理,尚書等於部長,侍郎是副部長,下面還有司長,主要結構跟我在後世的時候看到的資料差不多;督察院的職責是監督各級官員,各部原職的給事中也全部調往督察院,組成了一支監察部隊,相當於明朝時期的紀律檢查委員會吧!
地方上的改革雖然現在無法在全國進行,但可以在京城周邊地區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