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的想法。對於命運,他從來沒有帶著靜止的眼光去看,雖然他現在只能在繁忙中抽出極少的時間犒賞自己,但僅僅是這樣一些浮光掠影的行走經驗,已經讓他受益匪淺。
2005年,王石一行人重走了“玄奘之路”,大致沿著唐朝玄奘和尚西行的道路再走一遍,整個路程有一大部分是在沙漠裡行走。所有人對王石的這次旅行都沒太在意,因為從技術上講,登上過無數雪山的王石在平地走路,無論再難,對他而言都不存在挑戰。而且城市人愛把探險作為情調之舉,在這樣的眼光下,“玄奘之路”其實是一次沒有什麼力量的浪漫之路。
但王石恰恰對這次徒步旅行印象深刻,不是因為本身的安排有多麼合他的心意,也不是同行中有周國平這樣有意思的人。只是因為活動有著吸引他的主題:“放慢你的腳步。”
慢,對於王石來說是一件比較奢侈的事。現代人的通病就是快,速度就是一切,隨著快速的發展,一切都在機械化,甚至包括人的思想。資訊社會的標準化、同一化造就了速度的快,也就導致了人類文化思想領域的粗糙。這兩年,關於如何“慢”生活一直是城市文化學者考慮的話題。王石也有相同的體會:無論是萬科的建立還是經營,無論是登山還是滑雪,“速度”的概念一直抓著王石的時間。他有時候想,從大學到廣州,從廣州到深圳,從深特發到萬科,自己一路走來,幾乎都是急行軍的狀態,這種“快”在1999年辭去總經理的職位後,稍微在工作上得到緩解,但生活狀態立即又被其他的社會活動包括自己的愛好弄快起來。一個公眾人物的忙碌,王石全然沒有逃脫得掉。所以,當活動主辦者告訴他,主題是:“放下,放慢你的腳步”,這深深打動了王石。
所以那一次的玄奘之路被王石稱為了“心靈之旅”,在他的理解是,放慢腳步是為了讓靈魂跟上腳步,這正是他多年的想法。他建議主辦方收了大家的手機,因為,如果有現代通訊工具的干擾,人的狀態一下又被拉進了紛擾雜亂的都市。
王石的認真態度讓徒步的隊友都很吃驚,他們以為像王石這樣登山滑雪的人,在戈壁沙灘上走一走對他來說完全不在話下,玩著就應該拿下了。但王石顯然沒把它當成一件玩樂的事,一路上他除了徒步行走這一中心事情,其他事情完全不考慮,比如路上有一些當地政府邀請吃飯以表示歡迎,他毫無要參加的意思,一心只是體會行走的感覺。他對周國平教授說:“要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
王石後來回憶說那一次的經歷像童話,因為祁連山下的戈壁很美,在每一個清晨和黃昏,戈壁灘上的小石子因為千萬年的沖刷,在陽光的照耀下呈現出各種各樣的顏色,那種美很細微很不真實,卻又近在眼前。王石早年是在新疆當兵的,戈壁他也無數次經過,但好像從來沒有注意過這樣的美。所以那一次,他走在玄奘之路上,一路撿了很多的小石頭,墨綠的、白的、紅的,他不厭其煩地撿了一大兜,然後不顧其重自己一直揹著走出了戈壁。同行的人驚奇於王石的投入和沉醉,一個年長的人已經很少被這些簡單的快樂所打動,也許換一個環境,王石也不能,但在天涯遠處,他可以。
《王石這個人》:天涯(2)
大概就因為只有這樣的環境,王石才能夠慢,才更能夠“放下”。更重要的是,只有在遠離的環境下,王石才能夠冷靜地調節自己的狀態。
這樣的調節對他來說已經很有必要。王石自己算了一下,現在他每年待在深圳的時間不會超過1/3,另外1/3是在全國各地公務出差,再有1/3的時間,他基本上都安排在國外度過。
王石曾經說自己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上是需要補補課的,他在年少甚至青年時期的閱讀都被西方的文學所佔據,所以他對歐美的文化有天然的親近。早年國門沒有開啟的時候,他的夢想就是能夠真正出現在那些書裡所描寫的環境裡,再次回味當年閱讀時的一切美好想象。不過在當年的環境裡,這種希望只能是夢想而已,所以他有打算去遠洋公司應聘做一個海員,這樣就能夠在世界的各個大陸之間飄蕩。王石分析過自己的血統,他認定自己是個不安定的人,他註定不會在一個地方有太久的停留。
命運總是眷顧有夢想的人,到今天,王石早就實現了自己要行走世界的夢想,雖然時間總是匆匆,但這些驚鴻一瞥的經歷也讓他難以忘記。
2004年的中秋,王石在傳統節日的前一天到了諾曼底,在著名的二次大戰之地迎來了中國人的團圓之日。這樣的反差讓他感覺很奇特,他站在海邊,遙想半個多世紀前的戰爭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