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6部分

上,太陽成一固定的斜角轉圈,終日不落,冰面上沒有任何參照物,你永遠不知道你到底走了多少路,唯有前頭的隊友就是你的參照物,就是你的目標。這時,不管你行走得多麼機械、乏味、無趣,心是踏實的,因為你仍有方向。途中,王石說起他的萬科,不無自信地說:“全球最大的房地產商每年的產值是1 000億,那就是萬科的參照物!”王石還鼓勵我:“50歲的男人,事業剛剛開始。”這些話,周樺在書中也一網打盡。

王石本說帶我去南極的,卻撇下我。在他完成“7+2”壯舉北京的慶功宴上,我悄悄問他:“為何不帶我?”他神情凝重:“你知道你的毛病嗎?”“什麼毛病?”“在北極你丟三拉四的,一會丟羽絨服,一會在帳篷裡又燒了羽絨服的袖!如果你想登珠峰,這都足以令你丟命,別說羽絨服,丟一隻手套就沒命!”這是我一生中被潑的最冷最冷的一桶水!搞得我幾天來腦子裡像有一條火辣辣的鞭子總拷打審訊我的人生!看看人家怎麼過,你又怎麼過呀!

透過周樺的筆觸,我才知道王石是理性地、縝密地為自己設計好自己的人生,就像他在登山時保持的那份執著和清醒,難怪他的人生和他的萬科又是那麼充滿異彩。我永遠望塵莫及。

周樺讓我隨便為王石的書寫點什麼,我就隨便了。

於2006…5…31端午節

(本文作者為《新週刊》雜誌社社長)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王石這個人》後記(周樺)

作為一個人物採訪記者,寫任何人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因為稍微有所偏差,作者就有杜撰和不負責任的嫌疑。況且,同樣是A這個人,B和C兩個人對他(她)的看法也許會完全不一樣。無論成型的文字呈現什麼樣的狀態,總有人滿意,也總有人不滿意,所以我一直為我曾經做了4年的人物記者的工作感到惶恐——也正是因為有這份戰戰兢兢,我內心也有一份驕傲:我畢竟完成了每一次對採訪物件的觀察並且寫下了自己的感受。

無論貧富貴賤,每個人的經歷都是一段起伏優美的故事。在以往做記者的時間裡,我最大的快樂就是做一個耐心的傾聽者,傾聽並且記錄下每一個在我面前真誠講述的被採訪者的故事。在他們的講述裡,我與他們一起喜悅和感傷,彷彿也經歷了各種各樣的人生,我想,這是那些採訪的歲月裡最有價值的時刻。唯一讓我遺憾的是,因為欄目定位的關係,我的採訪物件大都時候被侷限在企業人士這一人群,這真的有些不過癮。

不過,也有值得慶幸的地方。在短暫的中國市場經濟歷程裡,一代企業家、創業家、職業經理人是最能體現社會脈動的人群,他們的故事往往濃縮了別人數倍時間的經歷,對他們的採訪,我總是認為可遇不可求,所以也倍加珍惜。同樣,對於王石的採訪,就是一直在這樣的心態下進行的。

這本書從2005年12月在廣州開始動筆,到2006年5月在北京寫完最後一個字,在差不多半年的時間裡,有寫得特別順利的時候,也有寫得特別艱難的時候,這是因為王石既是一個最容易寫的人,也是一個最難寫的人。容易寫,是因為王石的故事對於公眾來說,大概是最不陌生的企業家故事,這要歸功於王石的開放透明態度;不容易寫,是因為看上去我似乎有很多材料可以用,我似乎可以“剪刀+糨糊”,拼貼出大家熟悉的王石就萬事大吉了,這樣既安全又省心。可是,對於一個寫作者來說,這畢竟是一種不負責任,無論對自己還是對讀者,我希望自己寫出的王石,是一個更全面的王石,是一本有突破的企業家採訪記。所以,在重重的“熟悉感”的包圍下要突圍出來,寫一個不同於以往的王石,真的不是那麼一件容易的事。

我不知道我自己的努力有沒有達到自己的期望,這一切都要交給讀者來評判。

我很感謝王石先生對這本書的支援和配合,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媒體從業者,他的信任增加了我工作中的自信。我想,這種對媒體不拘一格的坦誠對待,也是王石先生以及他所領導的萬科企業的一種處世姿態:真實並且誠信,這正是他和萬科的傑出之處。

我也感謝《21世紀經濟報道》的總編沈顥先生為我的第一本書寫序,在傳媒工作期間,我一直希望有機會為他效力,卻兩次擦肩而過,他作為傳媒人所展現的智慧和風範讓我由衷地尊敬和佩服。

感謝一直景仰的新浪網總編輯陳彤先生為這本書寫的評語,我在做市場工作期間,數次與他的團隊合作,受益匪淺。

今年是我的老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