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來的大象,進入南京都得先住在象房村一帶馴養,待到馴化好了,沒什麼野性才能進入皇宮內的“動物園”。古代將大象視為太平吉祥的象徵,寓意永珍更新。每當皇家舉行盛典或皇帝出巡,象群必定在儀仗隊裡,負責馱寶。有時候還站立在御道左右,很壯觀。雖然它是皇家的寵物,但畢竟平民百姓還是有機會見到的,從石象雕刻得如此傳神來看,石匠也不可能是憑空想象的。要說粗心,也不太可能。明孝陵神道上,跪著的石馬前腿往後,後腿往前;石駱駝則前腿往前,後腿往後。都完全符合它們的生理習性,可見雕刻的工匠很細心。
其實這和大象的一個生活習性有關,大象很少會跪下來。因為它們的身體太龐大了,跪下來,腿都吃不消自身重量。除非特殊情況大象才會跪下來,比如在泥坑裡玩耍,或者*。作為皇家寵物,百姓對大象本來就難得一見,更別說見到它的跪姿了。
事情發展到這裡,看上去一切都解釋通了,但令人意外的是,在泰國的一些畫裡,竟然與明孝陵石象姿態一樣。難道這個盛產大象的國家也會犯這樣的低階錯誤?佛經裡有個故事,說提婆達多和國王想消滅佛及僧眾,請佛陀來宮裡供奉,之後灌醉了500只大象,計劃用醉象踩死他們。佛陀和阿難率領500僧眾向王官前進,到了半路,瘋狂的大象衝出來,大家驚慌走避,然而大象到了佛陀及僧眾跟前時,竟然安靜下來。而且,每一隻大象都如五體投地般地跪下,溫順馴服。這個特殊的姿勢或許就是指“五體投地”,為了顯示佛陀的神通,而創造出現實中大象不可能做到的姿勢。
究竟事實真相是怎麼樣的?是明代工匠難得見到大象跪姿,粗心犯下的錯誤; 還是工匠刻意製造佛教故事裡的“五體投地”?到了600年後的今天,這依然是個不解的謎。
明孝陵有沒有被盜
皇家陵墓因為葬寶巨多,歷來是盜墓賊們覬覦的目標,歷代皇陵往往是十室九空,朱元璋的明孝陵究竟有沒有被盜呢?很長一段時間內,眾說紛紜,莫衷一是。1998年那群特殊的遊客給了我們一個驚喜,龐大的孝陵地宮儲存完好。 這就奇怪了,明朝滅亡以後,明孝陵地面建築在歷次戰火中毀壞殆盡,為何若大的地宮卻安然無恙。難道盜墓賊對朱元璋這個曾經是農民的皇帝格外手下留情?
事實上,600多年來,有很多盜墓者光顧了明孝陵,清嘉慶年間,更是曾有百餘人乘夜色集體盜掘明孝陵,但是都沒有成功。 也就是說明孝陵被盜過但仍然儲存完好。是什麼使得明孝陵能在數百年間屢屢躲過賊手?莫非是明太祖神靈大顯,嚇跑了那些賊子?還是地宮裡暗藏了些殺人於無形的機關,擋住了盜匪的入侵?根據曾主持明孝陵申遺工作的南京大學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所教授賀雲翱的深入研究,認為明孝陵之所以至今儲存完好,是明孝陵的特殊防盜措施、歷史機緣以及地理位置共同決定的。
明孝陵所在的獨龍阜原本是一座堅固的石頭山。有些皇陵是從上往下扒開一個深穴,建好後再封起來,但明孝陵卻是橫向鑿入山體,從內部掏空建玄宮。這種橫穴式的方法雖然工程浩大,但是十分堅固。在沒有炸藥的情況下,古代盜墓賊從頂部向下打盜洞根本不可能成功。橫穴式設計使得墓道成了盜墓賊的唯一通道。為了隱藏好墓道,修建明孝陵的工匠也是費盡心機。孝陵的墓道並不處於南北中軸線上的正中間,而是偏向了東南一邊,這種一反常規的設計使得許多盜墓賊無功而返。
除此之外,明孝陵寶頂高高的封土堆下鋪設了厚厚一層圓潤的鵝卵石。一方面便於雨水迅速滲透到寶頂排水設施中流出去,更為重要的是它同樣也是重要的防盜措施。這類似於古代一種流沙防盜法,當盜墓賊挖開一個洞時,鵝卵石就會從四面八方滾落下來把洞填滿。另外,離南京城近也是明孝陵躲過賊手的一個重要原因,只要一有風吹草動,城裡立即會知道,這使得盜掘活動不可能延續太長時間。
當然話說回來,雖然明孝陵採用了三大有效的盜墓措施,但是如果遇上像東陵大盜孫殿英那樣握有重兵和炸藥的軍閥,也難逃一劫,幸運的是,歷史機緣卻讓明孝陵逃脫了這些大賊的魔爪。雖然明代以後南京城屢經戰火,但每個新政權無一例外地對明孝陵加以保護。清朝建立後,透過保護明孝陵,有效消除了江南地區的抗清思想。甚至康、乾二帝每次下江南必定要來明孝陵祭拜,康熙還在陵前立了“治隆唐宋”的石碑。洪秀全、孫中山在南京成立政權後的第一件事也是祭拜明孝陵,以示推翻滿清、恢復中華的決心。或許,這一切,真的冥冥中自有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