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遷都洛陽的踏腳石(2)

史學家們認為,宋太祖之死是因其弟趙光義做了某種手腳,但事隔千年,今天已難以澄清真相。而“燭影斧聲”也成了歷史上的一樁懸案。

趙匡胤死後,靈柩停放於萬歲殿,由皇弟、后妃、皇子、文武大臣每日致祭。第二年四月,靈柩運往皇陵——今鞏義市芝田鄉安葬。護送靈車的官員、衛士、儀仗隊伍及皇宮妃嬪人等共3 000多人,二十五日到達了這片太祖早已選好的陵地。

趙匡胤選擇遠離開封的鞏義並非只是巧合,而是有其深層次的政治意圖,即為了遷都洛陽做好準備。

趙匡胤生於洛陽,深知洛陽和開封作為首都的優劣:北宋都城開封四周都是平地,無險防守,城中所需物資全仗水路由外地運送,萬一開封被圍,後果難以想象。如此朝廷就必須派出大量的軍隊用於防守國都,將造成軍隊數額的急劇膨脹;而洛陽固若金湯,大可依據山河的形勝而去冗兵,以安天下。

然而,當趙匡胤提出遷都洛陽時,卻遭到了大臣們的反對。是時,社會的經濟中心已經轉移到了長江以南,大量的糧食要靠運河(當時的汴河)從南方運過來,而汴河到開封以後再北上就不好走了,大臣們考慮到汴河經濟命脈的地位,大多不願意遷都洛陽。

群臣的諫阻沒有動搖趙匡胤遷都的決心,太祖依舊堅持,這時他的弟弟趙光義站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