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洞的諾言而己。古德里安所認識的人中間,再沒有哪一個在這樣的討論中具有與他同等的持久力。與一個前線指揮官之間的爭論,最大限度的時間充其量也還不過幾個小時,可是總參謀長柴茲勒爾上將為了要求希特勒採取必要的行動,常常是一爭論就是好幾天。當這種爭論正在進行之際,古德里安們總是慣於問柴茲勒爾他們已經達到多少“回合”了。
此外,希特勒用來為其觀點辯護的理由(古德里安在這裡所指的包括純軍事的在內),通常也還是不易加以駁回的。尤其是在有關作戰意圖的任何討論中,所爭論事件的後果幾乎無人能作絕對正確的預測。在戰爭中沒有一件事能夠確定,不管是說的還是做的。
當希特勒自己感覺到他在戰略方面的意見,不能予人以任何良好印象時,他就馬上會從政治或經濟的領域中去尋找理由。因為他對於政治和經濟情況的知識,是任何前線指揮官所無法比擬的,所以他的辯論在此時通常就也更顯得理直氣壯。作為一種最後的手段,古德里安們也就只好堅持著說,假使他不同意古德里安們的建議或是向他所提出的要求,則在軍事方面一定會發生惡劣的後果。於是在政治和經濟方面也就會隨之而受到惡劣的影響。
相反,儘管他不願意接受要求,可是卻常常表現出來他是一個善聽者,而且有時他也能作客觀的討論。
這樣一位宿命論的獨裁者,他所思考的就是他的政治野心,而且生活在他的“天命”信仰之中,所以與其軍事將領之間,自然很難發生任何親密的關係。很明顯,希特勒對於個人的因素最不感興趣。照他看來,一切人類都只不過是一種工具,用來達到其政治野心而已。他自己對於德國的軍人,毫無任何感情上的聯絡。
【求兄弟們收藏,關於二戰中著名的人物,落葉不會去胡編亂造,一定會以歷史為準繩,以事實為依據,在本書中不得不交代的歷史人物也會在免費章節裡面交代完畢,另外《我的元首》已經完本,沒有看過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就是結局匆忙了一點,所以才重新構思寫這本元首的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