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英國的廣播、報紙卻在有意無意中透露了雙方的秘密。德國不能容忍在南歐出現叛徒,於是決定出兵佔領匈牙利。但當時德軍在東線蘇聯戰場上,戰況非常緊張根本無法抽出部隊;在南翼義大利的安齊奧海灘激戰正酣,也無兵可抽。
最後只好從法國抽出3個裝甲師和1個步兵師,於1941年3月19日佔領匈牙利全境,把匈牙利首相卡利關入了集中營。羅馬尼亞被嚇住了,中止了同英美的秘密接觸。這樣,德國雖然控制住了南歐的局勢,卻在法國失去了4個師的精銳部隊。
在北歐,比萬組織了“北方堅忍”計劃。1941年1月,比萬訪問蘇聯,與蘇聯情報機關聯手製造進攻挪威、瑞典的假象。英國在蘇格蘭愛丁堡建立了第4集團軍司令部,由麥克勞德將軍任司令官,但他手下實際只有二十多名軍官和五百多報務員,主要負責同蘇軍類似的虛假司令部溝通了無線電聯絡,並偽裝這個集團軍內部集團軍、軍、師、團各級無線電通訊。
新聞界也積極配合,有的刊登第4集團軍足球比賽的報道,有的還進行了第4集團軍所屬第7軍“隨軍一日”的專題報道。德軍憑藉其出色的無線電偵聽和定位技術,很快測出了這個假集團軍司令部的位置,還派出飛機進行轟炸。
英軍還對駐蘇格蘭的部隊下發極地地區發動機保養手冊,補充滑雪板等嚴寒地區裝備,進行滑雪訓練。大有將要在北歐作戰的模樣。而且英國的bbc廣播電臺對挪威、瑞典的廣播中要求兩國的百姓進行防空準備,並儘量多儲備食物、燃料、藥品等必需品。
這些措施,使德軍在挪威和瑞典部署了13個師,其中1個裝甲師。以應付盟軍的進攻。李默當然不會上盟軍的當,李默也將計就計,假意派飛機去轟炸了這個虛假的敵軍司令部。而部署在挪威的十三個德軍師,每一個師留下一個訓練補充團。一個訓練補充團人數大約2000左右,十三個師就是十三個團。
這十三個團全部用它們師部名義,用德國通用的恩格爾密碼發報,而十三個師的精銳德軍主力部隊,已經透過各種方式秘密調往阿登森林隱藏了起來。
而留在挪威的全是後備補充力量兩萬多人,它們的任務就是濫竽充數,同時守衛德軍在挪威修建的三百五十多座堡壘。而挪威的海面上還有德國的海軍支援,其中有德軍所剩餘的航母五艘。潛艇八十多艘,盟軍想要在挪威登陸,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在東線蘇德戰場,蘇軍更是積極配合,在1941年6月之前,蘇聯連續發動了幾次大規模進攻,比如哈爾科夫戰役,霍姆爾戰役,並在庫爾斯克聚集大量兵力,這樣一來。蘇軍就牢牢吸引住了東線德軍。
好在李默的民族平等政策,並且充分信任那些反對斯大林鐵血統治的俄羅斯人,這才有了俄羅斯解放軍的誕生。這可是一百五十萬不怕死,對斯大林政權萬分仇恨的戰鬥種族士兵啊!這才讓李默有機會從南方集團軍群抽調一百萬兵力。
雖然這一百兵力之中有才成軍的新編黨衛軍,德國黨衛軍的戰鬥意志真的不容置疑,不要李默去擔心,至於他們的戰鬥經驗,打幾仗就好了,完全不用擔心。
“衛士”計劃的第二個目的也就是最關鍵的目的,就是要使德軍相信諾曼底登陸只不過是一場為了過早消耗其後備部隊的佯攻。可是稍有軍事常識的人只要發現在諾曼底登陸的第一梯隊有8個師的規模時,就足以肯定這是主攻。
而比萬就是要在不可能中創造出奇蹟來。即使不能使德軍相信的話,也至少要擾亂德軍的判斷。儘量拖延德軍作出正確結論的時間。為此,比萬設計了多達幾十項的附屬計劃。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水銀計劃”:在英格蘭東南部地區。虛構了番號為美國第一集團軍群的部隊。首先成立了專門組織,負責草擬這一假集團軍群部隊之間的來往電文,其內容從戰略戰術討論研究到請求供應香菸、戰地口糧直到衛生紙,無所不有。
由美軍第310通訊營和英軍皇家通訊團的一個營共三百多報務員偽裝成集團軍、軍、師、團、營之間無線電通訊,嚴格按照同級別單位的日常通訊量進行聯絡,美軍通訊營分為十七個小組,每組配備5部電臺和3部密碼機。
為了使無線呼叫更為真實,美軍還特意從擅長模擬美國各州口音的布羅韋德劇團演員中招募了一些人,在無線呼叫中進行對話。此外還在多佛爾設立假司令部,使用大功率電臺與各下屬部隊聯絡,甚至真正的登陸部隊第21集團軍群司令部的部分命令也先透過電話傳遞到多佛爾的假司令部,再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