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24部分

1864年(日本元治元年)6月,伊藤博文同井上馨回國。

此時正值英、法等四國聯合艦隊攻打下關前夕,伊藤博文即力勸藩主毛利敬親不可攘夷。

指出與其空費國力,不如將此力用於恢復王政,以完成國內統一。

後因藩主執意攘夷,終發生四國艦隊炮擊下關事件。

不久,江戶幕府第一次討伐長州藩,藩內保守派即向幕府表示“恭順”。

1865年(日本慶應元年)初,高杉晉作等改革派下級武士起兵,奪得藩政,伊藤博文堅決支援。

伊藤博文是從攘夷到“開國進取”轉變的先行者和促進者。

不但在國事上,在外交上,伊藤博文也是日本的開路先鋒。

華皇在天津,就和伊藤博文打過交道,只是那時候,伊藤博文還是副使,這次則是帶頭大哥了。

【1172 針對華皇】

伊藤博文像是特別針對華皇的行程,雖然來的路線不一樣,直接到了英國,準備遊說英國政府,法國政府對日本進行支援。

近代日本的崛起,和伊藤博文的關係很大。

在原本的歷史中,伊藤博文任內發動了中日甲午戰爭,並且打敗了當時亞洲最強海軍北洋水師。

將腐朽的大清朝一頓胖揍後,日本終於取代中國成為亞洲老大。

可以說是伊藤博文一手將日本推上了東亞頭號強國的地位。

伊藤博文在日本國內好像民族英雄一般,但他卻被中國人所憎恨,同時他也被朝鮮人所憎恨。

因為後來朝鮮被日本吞併跟伊藤博文有直接的關係。

日本自古以來就對朝鮮半島虎視眈眈,早在唐朝的時候就試了一下,結果被唐朝軍隊打的全軍覆沒,這之後規矩了上千年。

日本明治維新之後國力慢慢強盛,野心又開始膨脹了。

1876年,日本憑藉武力迫使朝鮮簽了一個不平等條約《江華條約》。這個條約當然是讓朝鮮開啟國門,建立通商口岸,跟日本做生意。

但是條約的第一款卻尤為引人注目“朝鮮國自主之邦,保有與日本國平等之權……”。

朝鮮自古以來是中國的藩屬國,朝鮮的王受中國皇帝冊封,朝鮮每年向中國納貢。

現在日本說朝鮮是獨立自主的國家,這分明是說給中國聽的,意思是從今以後朝鮮不在是你中國的附屬國了。

當時的大清王朝有什麼反應呢?

沒反應!大清自己都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在西方列強夾縫中生存,他哪有那個精力管朝鮮。

當時一部分朝鮮知識分子看到了日本明治維新後的變化,他們也認為朝鮮急需一場變革,這次開啟國門是個契機,所以這些人是比較親日的,主張與日本合作。

當然也有一部分人持不同意見,他們認為即使改革還是要在天朝上國的庇護下才行,而不是倒向日本。

如果說那時候朝鮮人還有分歧的話,1894年中日之間的一場戰爭徹底化解掉了這種分歧。

朝鮮人才恍然大悟,原來天朝上國不行了,現在的亞洲老大是日本!

甲午中日戰爭之後,李鴻章代表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李鴻章一個70多歲的老頭子卻成了清朝統治者的替死鬼,在馬關還捱了一槍,差點死掉。

連伊藤博文這個對手也無不同情地說:“如果你是我,在日本一定幹得比我強;如果我是你,在中國不一定幹得比你好。”

近代日本的崛起,首推的功臣便是伊藤博文,這個人文韜武略,很有戰略眼光。

如果二戰時日本有這樣的人物的話,說不定,世界歷史將會改寫。

即便是因為華國的猛然崛起,現在又打到了日本的本土九州島,但是伊藤博文並沒有慌了陣腳,仍然保持了一個厲害的政治家的本色,在負責壓抑的局勢下,仍然在尋求日本崛起的通路。

伊藤博文這次來歐洲的主要活動物件便是英國和法國,華皇雖然在尋求幫著他說話的國家,但是最終,也還是繞不開這兩個國家。

一個是日不落帝國,一個是好夥伴,一對狼狽為奸的兄弟。

華皇也是一樣,即便是日本人已經被華皇嚴重削弱了一下,但是戰爭沒有結束,華皇並沒有安心。

而且,即便是九州島的戰爭全部結束,即便是能夠發展到最好的結果,華國能夠拿下九州島,生生的從日本身上卸掉一條大腿,華皇也不會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