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41部分

合在一起,也趕不上英國一個國家的艦隊實力。

回顧北洋水師的建軍歷程,大清朝就像一個內向、不與世界接觸的老人,在被列強逼迫到沒辦法的時候,終於開啟國門,一步一步與世界接觸。

大清國買蚊子船的時候,官員們對外國幾乎一無所知,只能委託海關的英國人幫忙,船造好後也是請英國人幫我們送回來。

到後來,膽子大了一點,還是委託海關的人買,但巡洋艦造好後就是我們的人去接了。

再往後,想買鐵甲艦,我們已不再透過海關,而是自己直接去找船廠。

滿清那些駐外的文人大使,也努力學習科技知識,自主選擇購買國家和工廠,買的時候還提出自己的設計理念,要求有魚雷艇。

就這樣,大清國的洋務官員們的眼界越來越高。

可就在漸入佳境的時候,一切又突然停掉了。

老佛爺同志認為北洋水師是李鴻章一個人的私產,這是制約清末海軍發展的因素。

否則,大中華就像是一隻雄鷹,即便是在飛的最低的時候,也不是島國人能輕易趕超的。

伊藤博文把大清朝研究得很透徹。

他說中國失敗後會發奮有為,殊不知一二年後,又因循苟安,誠如西洋人形容中國所說又“睡覺”矣。

兩艘鐵甲艦買回來後,清朝確實太平了幾年,可“大治海軍”的上諭言猶在耳,朝廷的關注焦點,就已經從千瘡百孔的漫長海疆,轉移到了北京城柳綠荷香的“三海”,轉移到了風景如畫的頤和園。

1891年,丁汝昌的一位幕僚隨艦隊訪問日本時寫道:“今夫與日本之海軍力比較,當在伯仲之間,然日本年購大艦,月增強盛。我若安於目前之海軍,不講進取之術,將來之事未易遽言。”

甲午戰爭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但是這種偶然性的失敗,卻一舉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