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徹底進入到了亂世末年,惡性迴圈已經無法扭轉,雖然崇禎這幾年來,整日裡殫精竭慮,非常勤勉,想盡辦法想要扭轉局面,可是卻已是表現出了迴天無力的狀態。
隨著到處用兵越來越多,大明的財政狀況更是越來越不堪重負,遼東戰事糜爛,中原幾省流民軍四起,整個大明北方可以說是已經開始烽火連天,按下葫蘆起了瓢,就連一些邊軍也因為欠餉加入了叛亂,許多曾經的邊軍乾脆轉投入了流民軍之中,站到了大明的對立面上。
值此亂世之中,就連已經被撲滅的白蓮教這樣的邪教,也開始順勢再起,開始在河南山東河北交界一帶的府縣之間大行其道,隱隱間也有星火燎原之勢。
為了解決糧餉的問題,崇禎不得不連連加餉,崇禎三年初,更是下旨各地加田賦,每畝地再加三厘,如此一來全國上下可增收田賦一百六十萬兩。
如此一來,表面上來看,僅僅是每畝地增加三厘,並不算多,但是在這個土地被大量兼併的時代,各地百姓身上的負擔已經非常沉重了,實際上等攤派到每個老百姓頭上的時候,早已不是三厘這麼多,而是連番數倍之多,這就更逼得不少百姓再也沒法活了。
所以至此大明朝算是徹底走入了死衚衕之中,加賦加餉,導致越來越多百姓成為了流民,流民多了,流民軍自然越發壯大,數量越來越多,流民軍越來越多,就必須要增加兵馬進行進剿,調集兵馬就要花錢,錢不夠就接著加餉,加餉又導致更多百姓不滿,沒法活下去,成為流民……
如此下去,自然大明就徹底走入了死衚衕之中……
這樣的增加田賦,就連福建這邊,也受到了一定的波及,但是幸好福建本身地少,牽扯的並不算太廣,老百姓雖然不滿,但是這兩年福建的天氣還算是正常,沒有再出現大旱,加之又有於孝天在福建坐鎮,強力彈壓,一旦形成流民潮,便馬上、將其遷移出福建,運往臺灣島。
即便是出現一些實力稍強的亂匪,但是在於孝天的兵鋒之下,馬上便會冰消瓦解,故此福建這邊僅僅受到了小幅度的波及,但是卻並未釀出大亂,這也算是在這亂世之中,各省之中一枝獨秀了。
反倒是趁此機會,於孝天從各地又搞到了不少饑民,也算是發國難財了。
其實大明現在倒也並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地步,大明並非沒有財源可以挖掘,首先經過兩百多年的積澱,大明上下積累起來的財富之巨,根本不能為外人所想象。
雖然大明自立國以來,便一直奉行閉關鎖國封海的政策,但是卻始終沒有徹底擋住大明的商賈私下裡做通海貿易,特別是西方人出現在亞洲之後,發現了大明這些精美絕倫的特產之後,更是對大明的許多商品趨之若鶩。
不管是先來的葡萄牙人,還是隨即而來的西班牙人,乃至是後來居上的荷蘭人,甚至於剛開始將觸角伸到亞洲這邊的英國人,都想方設法的從大明購買各種商品,運回歐洲進行高價販賣。
歐洲貴族幾乎都將家中能擁有幾件大明的瓷器抑或是其他東西為榮,如果誰家裡面沒有幾件像樣的大明的瓷器,簡直出門都不好意思給人打招呼,說自己是貴族。
另外大明的茶葉,也逐步被歐洲人所接受,許多貴族喜歡上了這種來自東方的神秘的樹葉,每天不喝上一杯,都覺得不舒服。
另外對於歐洲的那些貴婦們來說,不穿一件產自大明的精美絲綢製作成的裙子,簡直就不好意思上街。
所以對於大明的各種商品,歐洲簡直就如同一個無底洞一般,有多少就能吸納多少,永遠都不會產生滯銷,永遠都受人追捧。
這些歐洲國家,為了能弄到大明的商品,可謂是想盡了辦法,先是將歐洲的東西運往大明,但是他們卻發現他們的東西,很少有大明需要的東西,除了極少數一些奢侈品之外,他們幾乎沒有東西賣給大明的人。
於是他們只能想方設法,將好不容易從別的地方弄到的金子銀子,成船的運往大明,換取大明的這些商品,在很長時間之內,大明完全是一個淨出口國,除了銀子以及少量產自其它地方的珠寶、香料之外,大明幾乎不需要任何東西。
幾百年的巨大貿易順差,使得全世界大量的白銀都流入到了大明,以至於大明南方出現了銀子一直緩慢貶值的情況,其中包括日本所產的大量白銀黃銅,也大部分都流入到了大明之中。
而這些巨量的白銀,幾乎都沉澱在了大明的那些有錢人和士紳權貴手中,被儲存在地窖之中,任其發黴。
所以大明民間所積澱的白銀數量之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