廝估計到現在還是首輔。
好不容易看清楚了溫體仁是什麼人,接著就用了楊嗣昌,楊嗣昌又都幹了點什麼事情,老百姓可記不住他之前乾的一些有功的事情,這會兒老百姓只記得,傳言中楊嗣昌聯合皇上寵信的內侍高起潛,硬是把盧軍門給排擠的最終戰死沙場。
而且楊嗣昌事後還提出,要趁著於家軍和建奴大戰之際,派兵配合建奴大軍偷襲於家軍,雖然事後在民怨之下,朝廷勉為其難的收回成命,停止了配合建奴大軍偷襲於家軍的行動,可是這事兒說明當今聖上,確實聽信了讒言。
還有就是傳聞中有人說建奴入關之際,當今聖上還曾經試圖和建奴議和,輸歲貢給建奴,換取建奴以後不要入關大掠。
這些事情如果沒有人有意去提醒,去引導的話,老百姓估計很難結合起來聯想太多,但是一旦要是有那麼一些有心人,故意將這些事情都串起來議論的話,那麼老百姓自然而然就會選擇輕信了。
於是崇禎十多年好不容易樹立起來的明君聖君的高大形象,短短數月之間,便被於孝天暗中散佈的這些傳言以及辛秘之事給摧毀的一塌糊塗,搖身一變就成了一個昏君,而且是昏的沒法再昏的昏君了。
崇禎這邊還沒有想好該如何處置於孝天送多爾袞屍體入京的事情,那邊他送出的聖旨,就已經快馬加鞭的送到了保定和香河。
坐鎮保定的兵部尚書兼新任宣大總督陳新甲接旨之後,不敢怠慢,而且他雖然不清楚這一次於家軍大戰建奴,損失多少兵馬,但是也篤定的認為,於家軍就算是這次戰敗了建奴大軍,肯定也是慘勝。
本身於家軍兵力就不是很多,經歷瞭如此巨戰之後,肯定兵力消耗非常巨大,而且是人困馬乏,肯定已經無力再戰。
所以他倒是當即來了興致,豪興大發立即親自出城,入營之中,坐鎮中軍點齊兵將,宣讀了朝廷的聖旨,叱令所有麾下的大將,這一次無論如何,都務求要謹遵聖命,不得違抗軍令,奮勇當先,務求要將這叛臣於孝天拿下。
諸將其實這會兒心裡面也都有他們自己的想法,對於這次他們坐視於家軍孤軍和建奴大軍決戰,雖然有作壁上觀,看好戲的想法,但是好歹他們都是明軍,心理上還是傾向於這些福建兵馬的。
可是他們起初聽聞,這於孝天領兵抵達天津衛的時候,朝廷居然採納了楊嗣昌的計策,想要讓他們幫著建奴側擊於家軍側翼,幫著建奴擊敗於家軍。
當時楊國柱、虎大威、王樸等山西大將,就覺得這事兒簡直就是混蛋到極點的事情,你不幫忙也就罷了,怎麼能在這個時候,還幫著建奴去打於家軍呢?
就算是這於孝天居心叵測,抗旨不尊,可是人家到了天津衛之後,並未再做出更多的不臣之舉,而是拉開了架勢,要擋住建奴出關,好歹這也算是在為大明出力。
朝廷怎麼能讓他們這些明軍,去幫著建奴打給自己辦事的人呢?後來不知為何,朝廷又取消了這個決定,令他們駐軍不進,不得給任何人幫忙,作壁上觀,就這麼看著於家軍跟建奴死戰。
第四十四章 堆積如山
眼下天下人都瞪大了眼睛,盯著於家軍那邊的行動,眼瞅著於家軍在天津衛一帶跟建奴殺的是難解難分,許多人現在已經轉變了當初對於孝天的看法,開始把於孝天視作了當今天下敢作敢當的忠勇之臣,不少人都對於孝天心生欽佩之情。
可是人家於家軍這才剛剛打贏建奴,朝廷就要讓他們這些官軍去打於家軍,這標準就是趁人之危,實在是太不道義了,你不賞也就罷了,怎麼能幹出這種事情?
所以軍將們雖然領旨受命,可是心裡面卻都不舒服,他們都是大明的重將,眼瞅著為大明出力的人,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當初盧軍門就是被楊嗣昌高起潛甚至可以說還有這個陳新甲給活活害死的。
現在又要讓他們去打為大明出了大力,拼死拼活的剛剛擊敗建奴的於家軍,所以這些兵將們可以說都不情不願,當然也就談不上什麼士氣如虹。
但是他們也不能抗旨不尊,只能按照陳新甲的吩咐,紛紛率部出兵,朝著天津衛方向逼去。
至於現在屯駐在香河一帶觀望風向的那些關寧軍,這一次崇禎重新啟用了曾經的關寧軍總兵官吳襄,親自到香河坐鎮,獨領從山海關一帶調入關內的一萬關寧軍,另外還加上一萬駐守在香河的薊州官軍。
接旨之後,吳襄可不管那麼多,立即便點齊兵馬,朝著天津衛呼呼啦啦的衝了過去。
而且這一次山海關調來的官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