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憑目前他手頭的這三萬多於家軍,肯定是不成的,這個時候,很有必要進行擴軍,於是於孝天下令,就地徵募兵卒入軍。
而那些被俘的官軍,目前算是比較好的兵源,於是他派人去俘虜營之中的官軍裡面,大肆宣揚這一次他為何起兵作反。
於孝天讓人把這一次他悍然北上的事情,在官軍俘虜之中大肆宣揚了一番,把他標榜成了一個憂國憂民的高大上,並且將這幾個月來,朝廷和那些當官的幹出的種種齷齪事,都大肆在俘虜營中進行了一番宣講。
這些官軍的俘虜,聽罷之後不敢說是群情激奮,但是也大致瞭解了這次於孝天為何要跟朝廷反目成仇,其中不少人轉變了一些態度,開始倒向了於孝天這邊。
當於家軍的人員提出要在他們之中募兵,於是不少俘虜都立即表示願意跟著於孝天干,當即便有一萬多官軍俘虜,倒戈投向了於孝天,搖身一變就成了於家軍的兵。
這倒不是這些當兵的覺悟高,於孝天很清楚這時代跟這些丘八們談什麼覺悟,根本就不現實。
這些當兵的要麼是一些軍戶出身,要麼就是一些募兵,他們很多人其實當兵就是為了一口飯吃,求一條活路罷了,根本談不上對誰忠誠與否。
他們更多看重的是誰能給他們飯吃,以前為朝廷賣命,是朝廷給他們開餉,軍將們管著他們吃飯,他們不得不聽命於朝廷的調遣。
現如今他們成了於家軍的俘虜,各個都惴惴不安,覺得這一下恐怕是小命難保了,接下來他們的命運如何,誰也不清楚。
突然間於家軍表態,可以吸納他們到於家軍之中當兵,這無疑是給他們了一條活路,至於對大明朝廷的忠誠,那都是屁話,要真是有忠誠的話,他們也不至於這麼多年跟著軍將們混吃等死,毫無建樹。
所以這些官軍俘虜很現實,也想的非常簡單,誰給他們飯吃,他們就給誰賣命,而且他們也看出來了,於家軍確實太厲害,跟於家軍為敵,根本沒有好果子吃,這世道能跟著有本事的人混,肯定比跟著沒本事的人要強。
更何況很多人都私下裡認為,於孝天這個人確實厲害,雖然這次他起兵造反,打出的旗號是清君側,但是誰能保證他以後不登臨天下黃袍加身?於家軍這麼厲害,弄不好真能做到這一地步。
所以現在要是跟著於孝天干的話,那就是儘早從龍,乾的好的話弄不好還能混的不錯,起碼比起給大明朝廷當兵要強得多吧,手快的打手慢的,現在從龍總比以後從龍要強不少,所以不少俘虜當即便表態,願意應募,轉身投入於孝天麾下。
當然於孝天招的都是一些普通的兵卒,對於那些大明的軍將們,他是絕對不會用的,這些舊式軍官們,根本不值得信任,把再好的一支軍隊交到他們手中,他們也能立即讓這支軍隊變成一夥土匪。
所以他下令招兵買馬的同時,已經關照過,僅招募小旗官以下的那些官軍俘虜,至於那些軍將,全部棄之不用,暫時將他們全部關入在天津衛一個大牢之中,斷絕他們和普通士兵的聯絡。
只要拿去了這些軍將,那麼剩下的當兵的就失去了頭腦,誰帶著他們幹,誰就可以較為方便的控制他們。
另外於孝天在那幾十萬民眾之中,也宣佈了招募新兵,這幾十萬民眾,都是北方人,能走到這裡的,差不多都是身體比較好的,其中有近一半算是不錯的棒勞力。
這些人被建奴抓了之後,原本就是要被拉到關外去當包衣奴的,現如今被於家軍所救之後,又加上於家軍刻意的宣傳,使得他們對當今大明朝廷失望不已,再有就是現在他們家園殘破,兵荒馬亂,就算是返回家鄉,也沒吃沒喝的。
所以當得知於家軍要募兵的訊息,居然不少難民中的青壯,都表示願意給於孝天賣命,應募者居然相當不少。
於是短短几天時間,於孝天便在天津衛和靜海縣一帶,招募到了三萬多新兵。
對於如何控制這三萬多新兵,於孝天早有考慮,這一次他北上的時候,從福建和臺灣陸軍講武堂之中,帶來了一個學兵營,也就是尚未授銜的見習軍官。
這些見習軍官各個都身強力壯,接受過了為期兩年以上的系統軍事教育,雖然尚有些不太成熟,但是卻也已經可以使用了,最關鍵的是這些學兵們對於孝天極為忠誠,其中還有一些沙子,非常勇敢善戰。
在對建奴決戰之際,這個學兵營便表現出了極強的戰鬥力,反攻開始之後,他們敢打敢拼,屢屢衝在最前面,打的非常勇猛果敢,現如今別看他們上陣時間不長,卻都見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