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類人是李家最不歡迎的,今晚回家後一定記得交代薛管家,往後有類似物體接近自家大門,先看看他們有沒有帶禮物,凡是空著手的一律擋駕,李公爺很忙的,豈是空手之人隨便能見?
聊天越來越愉快,話題也越來越多,許敬宗和李義府今晚豁出了臉皮和良心,憋著勁的將李素往死裡誇,誇得差不多到了火候,李素露出明顯的心花怒放的笑容,許敬宗和李義府這才意猶未盡地轉移了話題。
“侯家這次能起來,委實出乎意料,沒想到啊,侯君集居然有如此福氣,娶了這麼一位剛烈又聰慧的夫人,陛下召侯君集回長安,估摸在長安城蘸個蒜的功夫又要領軍西征了,西域那些蠻夷小國豈是王師一合之敵,這份大功算是被侯君集穩穩拿捏在手心裡了,實令人羨煞啊。”許敬宗搖頭嘆息。
亭內眾人皆認同地點頭,李素卻微微皺眉。
侯方氏的死給他的觸動很大,此刻他實在不願提及這個話題,於是另起了話頭。
“西征之功固然不小,可惜收之桑榆,卻失之東隅,相比陛下即將發起的東征高句麗,徵西域諸國的功勞還是小了些……”
許敬宗笑道:“陛下欲東征高句麗是滿朝皆知之事,朝中諸將皆隨御駕出征,認真算起來,此役能將高句麗滅國固然可喜,但天大的功勞分攤到每位將軍的頭上,反倒薄了,不如一人獨享西征之功,陛下對侯君集還是聖恩隆厚的。”
裴行儉這時也沒那麼拘謹了,於是插言道:“更何況,東征之役比蕩平西域難多了,高句麗依託地利之便,國中軍士皆是不畏生死之悍卒,我王師固強,高句麗也不弱,陛下究竟能不能畢其功於一役,恐怕……”
說到這裡,裴行儉搖搖頭,沒再說下去,亭內眾人皆一臉古怪地瞧著他。
李素笑意愈深,看來有的人天生是好人,掐著他的脖子逼他與壞人同流合汙都改不了本性,這話說出來未免太過耿直,換了許敬宗和李義府二人,怕是死也不敢說出口的,偏偏裴行儉說了。
看著裴行儉臉上隱隱的憂慮之色,再看許敬宗和李義府二人古怪的神情,至此,亭內眾生相一目瞭然,裴行儉是耿直boy,而許敬宗和李義府,很顯然是心機菊。
東征高句麗究竟能不能成功,其實朝中多有爭議,真正眼光毒辣的人不會看不清形勢,哪怕眼前的許敬宗和李義府,若說他們果真是盲目相信唐軍的戰力,對滅高句麗有著充足的信心,這話恐怕連他們自己都說服不了,無論內心是不是真有信心,對外自然是毫無節操的吹捧支援,明智地選擇與李世民站在同一個陣營的立場,這樣才不會給自己惹禍。
而裴行儉不一樣,傻白甜嘛,都是實心眼兒,或者說,都有點缺心眼。(未完待續。。)
第七百九十七章 公主夜宴(下二)
東征高句麗是個大話題,由這個話題說開了,各種主要的次要的問題全冒了出來,大到行軍路線攻城方法,小到一兵一卒吃喝拉撒,話題說不盡。
李世民的東征之意雖未見於朝堂正式的公函文書,但帝王東征的意圖已然天下皆知,這是一次中原雪恥的大戰,惡戰,隋朝三次東征皆鎩羽而歸,傷亡慘重,大唐欲報此仇,為的不僅僅是證明新朝的文治武功,也為了給那些曾經徵隋之戰中傷亡的將士後裔們報仇,當年的慘痛記憶並不遙遠,也只是經過了一代人,至今仍有許多傷病殘疾的東征將士活著,拖著年邁老朽的殘體,述說著當年怎樣的慘痛悲苦。
三次大敗的記憶,其實並不遠,天下人的眼睛仍盯著李世民,有的希望從此永息兵戈,有的希望盡起大軍,報當年之仇。
隨著統治地位的越來越鞏固,李世民的東征之心便越來越強烈。
弒兄殺弟,逼父禪位而登基的汙點仍在世人口中流傳,李世民迫切需要一場大勝來掩蓋自己曾經的不光彩,當初平滅東*突厥算一次,這次東征高句麗也算一次。
有生之年,大唐將士戰無不勝,但真正在李世民心中排得上號的重大戰役僅此兩次,就連當年橫掃草原,滅薛延陀之戰也不足一提,由此可見,東征高句麗在朝堂君臣心中佔有多大的分量了。
話題一說起來,涼亭內眾人便收不住勢了,連李素都有了幾分興致。
亭內正中有一張石桌,李素命人將桌上的茶壺點心撤下,然後用石子在桌上畫了一幅頗為簡陋的遼東地圖,勾畫出兩國邊境各城池的大概位置,四人便起身各據一角,湊在一起圍著地圖各抒己見。
“兵出長安,洛陽,一路北行,若糧草能供應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