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18部分

家名義出面安撫一下受災的百姓,再把朝廷撥付的錢糧交給當地官府,順便再捉幾個胡亂造謠的禍首出來,這樁差事就算完成了,可是昨日見到蒲州刺史,還有這一路上攜家拖口的逃難百姓,我才發覺,這趟差事似乎沒有我想象中的那麼簡單……”

李素笑了:“如果真這麼簡單,我們可就謝天謝地了,按廖刺史所言,晉陽不知亂成什麼樣子,殿下要做好準備才是。”

李治抬頭,求助地望著他:“子正兄,我年歲尚幼,不通世事,這趟差事還要靠你多點撥,此行雖說以我為首,可我知道父皇的意思其實是要靠你多拿主意的,不知子正兄可願賜教?”

李素笑容愈發深了,真是個好孩子,態度謙遜,言辭懇切,比他那些兄長強了許多,難怪奪儲之爭笑到最後的人是他,這可不僅僅是運氣,前世有句話很有道理,“性格決定命運”,人世間積攢了足夠的閱歷後,才能發覺這句話到底有多正確。

李素沉吟片刻,緩緩道:“殿下,說到晉陽之亂,其實我也不大清楚具體事態,但是我等到了晉陽後行事,終歸免不了四個字。”

李治直起身子,在顛簸搖晃的馬車裡行了一禮,誠懇地道:“還請子正兄教我,是哪四個字?”

李素一字一字地道:“‘恩’與‘威’,‘撫’與‘剿’。”

“恩威……撫剿……”李治喃喃重複,然而畢竟年歲尚幼,這四個字反覆咀嚼多次,仍不得其解,只好無助地繼續望向李素,一臉的頹喪氣餒。

李素沒有具體解釋,有些事光靠嘴說是沒用的,實際施行之後比解釋一萬句更管用。

於是李素轉開了話題,道:“殿下,我想問一句不該問的事……”

“你儘管問,我知無不言。”

“不知殿下出京時,陛下可有授你調動兵馬之權?”李素盯著他的眼睛緩緩問道。

李治猶豫了一下,道:“父皇確實授了我調動兵馬之權,言稱可調動晉陽左近三州兵馬,只不過父皇說了,凡兵馬調動,首須呈報長安,其次要與你商議,不可一意孤行,否則必生大禍……”(未完待續。)

昨天請假

入體……

臨時有朋友拉我出去喝酒,老賊的意志力又比較薄弱,有人喊就屁顛屁顛出去了……然後,喝多了……

今天(22號)爭取三更,把昨天的補回來……

“爭取”,嗯,不一定能辦到,但至少能保證6000字以上……(未完待續。)

第五百八十二章 民貴君輕

兵馬調動之權非同小可,而且非常敏感。

強盛如大唐者,自信心爆棚如李世民者,也不會輕易將兵權交給別人。哪怕是程咬金,李績,牛進達這些跟隨李世民打江山的老將,李世民也不大放心,所以拱衛大唐長安京畿防衛的右武衛,左武衛等十六衛屯營,也沒有常設大將軍一職,程咬金這些老將都當過某衛大將軍,但這個大將軍其實是虛銜,掛個名號而已,而且是輪流擔任,並無固定常設。他們本人並沒有直接的調兵權,若欲調動兵馬,必須有李世民臨時賜發下來的虎符和三省文書才有效。

李世民登上皇位的過程無疑是不光彩的,當然,除了手下如雲如雨般的謀士和武將外,也跟當時秦王府兵權甚大,掌管當時皇城禁軍有關,所以當年便輕鬆之極地製造了玄武門之變。

自己成了自己的反面教材,李世民佔了大便宜,登基以後自然不會再讓別人去佔這個便宜,會要命的,於是登基後第一件事便是改革長安京畿軍制,各衛大將軍不再常設,轉以諸將輪流擔任,而且那些大將軍並無調兵權,必須由皇帝同意才可調兵,所謂的大將軍,平日能做的無非是負責各衛操練,巡弋,守衛,以及各種雞毛蒜皮的小事。

所以當初李素守西州時派人回長安求援,而當時身為右武衛大將軍的程咬金有心相助,卻調不動一兵一卒,只好把自己莊子裡的一千名退役老兵調出長安,遠赴千里馳援西州,這便是大唐軍制的制約之處,想看到那種大將軍令旗一揮。萬千兵馬排山倒海景從的畫面,在目前的大唐來說,實是不大可能的。

由此可見,大唐的兵權是何等的敏感。

今日李治和李素奉旨出京,平息晉陽之亂,這件事也非常重要。關乎大唐社稷根本,所以這一次李世民很大方地放出了兵權,當然,放出兵權也是有保留的,只把它交給時年才十二歲的李治,只限調動三州兵馬,並且每次兵馬調動還要與李素商議。

有了諸多限制,李治手裡的兵權使用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