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皺眉回憶半晌,點頭緩緩道:“不錯,那幾年你確實愁眉不展,無心公事,而且還多次朝會告假,朕亦聽知節說過你家中出了事,還親自上門問過……”
李績嘆道:“臣家中變故,其實就是妹妹離家,而臣深覺悔恨,想到妹妹不知在何方,不知受著怎樣的苦楚委屈,心中便愈發悔恨難當,隋末天下大亂,那麼多天災兵禍都撐過來了,好不容易一家人團聚,而臣也僥倖打了幾場勝仗封官列爵,正是闔家安享富貴太平日子的時候,妹妹卻負氣而走,仍在未知的異鄉流離漂泊,衣食無著,臣每思至此,心中愈發焦灼痛心……”
李世民目光閃動:“令妹離家二十多年了吧?算起來……是武德年間的事?所以,李素是令妹的親兒子?”
李績眼中泛淚,哽咽道:“是。”
李世民的身子不自覺地往前傾了傾,道:“那麼,令妹離家後,與何人成親生子?”
李績黯然道:“臣的妹妹離家,實是……私奔,與之私奔者,是臣當時身邊的一名親衛,這個親衛比較特殊,他是前隋大業末年,臣在陷落的城池裡撿來的孤兒,那時他不到十歲,而臣也只有十幾歲,臣與他投了眼緣,於是將他收養在身邊,而他也頗為知恩,自跟隨臣後一直苦練本領,後來靠著一身不凡的技藝,幾近打遍全營無敵手,只可惜天生與讀書無緣,臣縱有心栽培,他卻讀不進兵法韜略,臣無奈之下只好將他帶在身邊充為親衛,說是親衛,實則臣與他親如兄弟,不分彼此,那些年臣東征西戰,歷經了無數大戰惡戰,每戰他都護在臣的身邊寸步不離,無數次身陷險境時,都是他衝出來以命相搏,保得臣的性命,說到恩情,臣至今仍無法分得清,到底是他欠我的收養之恩,還是我欠他的救命之恩……”
陳年往事,撣卻塵埃後,竟是好一番沙場縱橫英雄氣,李世民聽得悠然神往,目光深邃地望向殿外,彷彿回憶起了當年金戈鐵馬,征戰天下的歲月。
“朕去李素家不少次了,他的父親朕見過,看起來只是一位尋常田舍老農而已,非是朕以貌取人,實在是不信那位平凡普通毫無出奇之處的老農,當年居然是一位斬將奪旗,縱橫沙場的孤膽英雄,這實在是……”李世民仍不敢置信地搖頭。
李績嘆道:“英雄終有遲暮之日,二十多年過去了,臣昨日與他相認,乍看之下也不敢相信他竟然是曾經勇冠三軍,轅門射戟的英雄,陛下,恕臣放肆,咱們……都老了啊。”
李世民頓露黯然之色,意興蕭索地嘆了口氣,抬手下意識地撫向自己的髮鬢,抬頭再看看李績的髮鬢,不由失意苦笑。
君臣皆是霜染雙鬢,年華遲暮,確實都老了。
隨即李世民看著他,忽然道:“朕初識李素時便遣人查過他,據說他的母親早年亡故,是他的父親將他獨力撫養成人,如此說來,令妹她……”
李績眼中再次泛淚,悽苦嘆道:“她……二十多年前便逝世了,只留下李素這一個孩子,我那親衛多年未再續絃,貧苦中咬著牙獨力將李素撫養長大,臣與妹妹之間的恩怨和心結,至死也沒有解開。”
聽完了李績的陳年往事,李世民心感悽然,陪著他一同嘆息不語。
李績深吸一口氣,平復了情緒後,再次伏地跪拜,悽然道:“陛下,臣妹當年離家,實因與臣有了誤會,當年的事,是臣對不起他,而害她一家多年貧困,李素自出生便沒了母親,這些皆是臣的過錯,臣對不起他們一家,如今李素闖了禍,臣不得不豁出這張老臉向陛下求情,但求陛下看在臣這些年忠心跟隨,且立過一些微薄寸功的份上,饒過李素這一次,莫將他流放黔南了,此子雖然聰慧機敏,但黔南那種不毛之地,臣實擔心他應付不了,臣多年前已對不起妹妹,她唯一的孩子,臣不能再對不起他了,求陛下成全。”
李世民不回應,反而換了個話題道:“自幼喪母,家境貧困,難得的是不靠祖蔭,不攀權貴,十幾歲的孩子硬是咬著牙靠自己的本事打下了一片基業,振興了一個家,這孩子……朕真的有些佩服他了。”
李績苦笑:“這孩子確實爭氣,老實說,當臣昨日聽到他竟是臣的外甥時,心中著實很驚喜,亦深感自豪,臣與他很早相識,只是從來不曾知道他竟是臣的外甥,多次見他身臨險境,而臣卻因顧忌風險而選擇袖手旁觀,吾妹泉下有知,只怕會更恨我了……欣慰的是,風風雨雨的,他竟獨自闖了過來,旁人見他懶散懈怠,卻不知十幾歲的娃子獨自一人闖蕩朝堂,背無靠山,舉目無援,靠自己的本事,保自己的周全,還為社稷立下許多大功,如今想想這些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