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3部分

些,但絕不會長過9個月)一到,各家各戶紛紛前來領自己的孩子回家,完全省去了十月懷胎和一朝分娩所耽誤的時間精力,更有利於計劃生育。這樣的高質量、高效率正符合我們這個時代的要求。

()

知識鬥爭

∷∷ 鍾健夫

世界上鬥爭的方式有很多。頭腦外部發生的,我們稱階級鬥爭,在頭腦內部進行的,叫思想鬥爭,這是“*”的說法。到了知識經濟時代,頭腦外部發生的鬥爭,大多是市場競爭,頭腦內部進行的,我在此很不嚴謹地稱為知識鬥爭。

那麼,知識是如何鬥爭的呢?我認為,知識在我們頭腦經常進行“誰勝誰負的鬥爭”,鬥爭之劇烈甚至到了“你死我活”的程度。比如計算機知識與算盤知識的鬥爭就是這樣。一旦我們學會並用慣了計算機的知識,算盤的知識就作廢,可謂“用者為王”。

實際上,將人體看做計算機再合適不過了,硬體是我們的身體,軟體是我們的知識,知識在頭腦中運轉,加上點個人慾望,就成了思想活動。當然,我們的很多欲望,究竟是頭腦中知識的慾望還是我們自身的慾望,往往分不清楚。在我看來,知識是一種程式,一旦輸入大腦就要我們按照它們規定的流程行事。索羅斯的導師普波爾認為,人類創造的文明(包括知識)是區別與人和物質世界的第三個世界。今日的現實是,我們早已經被自己製造的第三個世界所控制。

最近我認識一位計算機博士,知識可謂多也,可他明顯感到自己跟不上頭腦簡單、思想單純的小青年。大腦容量有限,你塞入太多的知識,成了博士,運轉起來就不靈活,速度便跟不上沒有多少知識的IT小青年。都說知識經濟時代是快魚吃慢魚,我要補充的是:博學的不如快學的。因為知識多了就笨,笨就跟不上時代。無知的兒童比博學的成年人學得更快,並且更勇敢。所謂無知無畏,這是非常直觀的事實。

千萬別以為我教人懶,倡導不學為榮。我只是想搞明白,一個人為什麼不能學太多的東西?計算機就不一樣,硬碟容量不夠,我們可以換個大的,不想換也沒有問題,可以將沒用的“知識”清除出去。我們不同,你無法將無用的知識從大腦中清除掉,你只能暫時忘記它,不使用它,但它並非不存在,反而經常在潛意識中左右你的言行,時不時讓你出點洋相。我們明知頭腦中大一知識是過時的,使用價值早就折舊完畢,成了腐朽的、發臭的知識垃圾,卻拿它們毫無辦法。知識垃圾多了,人就變得迂腐,變得窮酸,在社會上就吃不開,便顯得軟弱無力。怎麼能說“知識就是力量”呢?

今天許多知識都被人包裝過,就像軟體的介面,有的十分友好,有的非常“酷”,有的慘不忍睹,這便是知識的表情,有的知識表情非常友好,使用起來卻非常不方便,甚至還攜帶病毒。所以讀書應當非常小心。

正如普魯斯特所說:“各種學說和流派就像微生物和細胞一樣互相吞噬,透過交戰保證著生命的延續。”(《追憶似水年華·平原諸城》)

No。7 玩具的理想(14)

()

你有時間嗎?

∷∷ 布丁

有些科學研究是荒唐可笑的,比如哈佛大學授予一位專家的所謂“另類諾貝爾醫學獎”——該專家研究的是病人送尿樣去檢查時通常選用什麼樣的容器。

另一些研究成果不是很荒謬,乍一看會覺得很有道理,仔細一想卻不知所云,比如我在報紙上看到有科學家得出結論說現在患“時間緊迫症”的人越來越多,科學家給出幾條症狀,其一是“你在進入電梯間後會不會緊按關門鈕,而不願意多等一兩秒鐘”,我的回答“是”,這說明我已患上了“時間緊迫症”。可再一想,我急著讓電梯門關上並不是想趕時間,而只是覺得一個人站在電梯裡很彆扭。

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列文著有《時間地圖》一書,他也給出幾種緊迫感表現:你是否經常看手錶?你說話是不是很快?你吃飯是不是很快?堵車時很煩嗎?等等。

羅伯特·列文在印度的旅行很有意思,他登上開往達吉嶺的窄軌列車喜馬拉雅號快車,發現車上用英語刻著一段話“‘慢(slow)’由4個字母組成,‘生命(Life)’也是一樣。‘速度(speed)’由5個字母組成,‘死(death)’也是一樣。”這段話和“一慢二看三透過”及“寧停三分,不搶一秒”有異曲同工之妙,可刻在“快車”上卻有點古怪。

列文發現,印度人和尼泊爾人朋友相聚時會一坐就幾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