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當年達爾文面對一些生命現象也感到很困惑,感覺到這些現象難以用自然選擇的理論去解釋。在對待眼睛、大腦這樣複雜的生物結構形成問題的時候,自然選擇理論似乎遇到了麻煩,因為這些複雜生物結構的形成難以與自然選擇之間產生關聯。自進化論創立以來,這種理論一直受到人們的質疑,這是由於這種理論還存在不盡完善的地方,尤其在涉及到有關生命的意識和情感這類精神範疇內的問題時,傳統進化論就顯得無能為力了。
如果說偶然性變異難以解釋生物的進化過程,那麼究竟是什麼推動了生物的進化。在前面一章裡,我們談到了宇宙物質形態演化規律,依據這個規律,生物形態應該反映其所處的環境狀況,即生物形態與環境的變化之間有著必然聯絡。人們知道,生物的生存受到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並且各種生物形態和構造都與其所處環境狀態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我們有必要研究生物分子結構的變化與環境之間究竟有什麼關係。
在現代生物學中,人們更多地是從生物分子的層面對生命進行認識,而不是停留在對生命的一些表象認識上,遺傳變異的發生應該有其內在的原因。作為宇宙物質形態演化過程中的一種存在,生物體或生物分子是一種有序的物質結構,生物變化應象物理和化學變化一樣,不同的變化對應於不同的外在條件。在嚴格的科學意義上,不論是無生命物質還是生物結構的改變,它們都應有其可遵循的法則,即任何變化的產生都有其內在和外在的原因。因此,進化不應只依賴於自然對隨機變化的選擇,生物變異的發生應在一種可循的自然機制作用下得到實現。
在自然界,生物體的形態和構造與環境特徵之間的對應現象有很多,例如動物的視覺和光,聽覺和聲音,嗅覺和物質的化學性質等,而生命的智慧對應於自然規律以及物質之間的相互關係。同時,各個生物器官和組織的功能也在生物體與環境相互作用過程中逐步改變和完善。這些生物現象讓人認識到生物機能的變化與環境狀況之間有著某種必然的內在聯絡,也就是分子結構或遺傳資訊的改變受到生物與環境之間關係的影響,生物體結構在生物適應環境的過程中進行著有序的改變。
同時,在生命存在和延續過程中,每個生命細胞裡都攜帶有大量遺傳資訊,這些資訊不僅僅是表現生命性狀的密碼,而且還是一段段展開生命的程式。研究動物可以發現,動物具有複雜的生理結構,如消化、血液迴圈、免疫、神經系統等,生物體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物質組成和構造,執行著特定的功能,這些組織的物質結構精密而複雜,並且相互之間協調工作,這一切都表現為生物的生存需要和在進化過程中適應環境能力的完善。又如動物的大腦,它作為神經中樞系統,不僅能處理各種感官資訊,並且還具有記憶、判斷、綜合等能力,而這些都是建立在特定的物質組成和結構之上的,動物智力發展與它們對自然環境的認識需要有關。
因此,在生物進化過程中,如果各種變異是在沒有相互影響的情況下純粹偶然形成的,那麼這些井然有序而又與環境相對應的生物構造的存在是不可以想象的。就偶然性而言,它所指的是可發生也可不發生的情況,但生物的性狀與環境狀況之間存在著對應的關係,這種對應關係和偶然性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絡。也許我們可以對偶然性進行這樣的理解,所謂偶然性表現為環境中存在著太多的影響事物變化的因素,人們難以對環境中各種作用和影響作出定性和定向的解釋,但這不等於說所有現象的發生都是隨機的、無規律可循的。
說到底,生物體也是一種物質結構,只不過它是一種更加複雜的物質結構。我們知道,宇宙中的變化包括物理變化、化學變化和生物變化,現代科學可以對物理和化學變化進行定義和描述,不論何種變化都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並且遵循一定的規律。對於生物變化,由於生物結構的複雜性,導致了我們對其變化認識的困難,過去我們雖然發現了生物不斷進化的現象,卻沒有辦法弄清楚導致這種複雜結構變化的原因,但我們不能斷定生物變化是一種無序的變化。
在這裡,我們是否可以這樣認為,任何生物結構的產生都出於生存的需要,生物組織的存在和完善應對應於環境形態及其變化。對於複雜的生物物質結構和機能,它們的形成和完善應被認為是生物體與環境持續作用的結果,生物體結構在生物適應環境的過程中進行著有序的改變,而這一切不應被歸結於是隨機性或偶然性變化的結果。
對於生物進化這樣的問題,我們需要從生物體與環境之間的關係方面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