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她最感興趣的話題是談論她的爸爸。她對她爸爸現在的事、小時候淘氣的事都瞭如指掌。
“我跟爸爸無話不談。”華卉自豪地對我說,“重感情,講信用是我們相處的原則。‘夠朋友’成了我倆的口頭禪。一句‘夠朋友’,能使我倆的誤會消除,隔閡全沒了。”
“你和你爸爸是怎麼交朋友的呢?”我好奇地問。
“每天我們倆都談一個小時的話。”華卉得意地說。
“天天都談?”我有點不信。
“是啊!都習慣了。”華卉認為這件事很平常,我卻覺得很不一般。
後來,我找機會採訪了她的爸爸。
華卉的爸爸叫華樺,是個軍人,當過工程兵,吃過很多苦,身上留下許多傷。結婚後,他擁有了一個賢慧的妻子和一個可愛的女兒。沒想到,女兒患了先天性胰腺炎,不能吃任何帶油的食物,所以身體很弱。華樺深深地愛著自己的女兒,知道女兒患的病難以治癒。他沒有悲觀失望,沒有嬌慣縱容、百依百順,他懂得怎樣去愛孩子。他明白,一個有病的孩子更需要心靈上的溝通,更需要以誠相待!
他向我談了自己的想法:“要和孩子溝通感情,就要和孩子交朋友,建立一種完全平等的朋友似的父(母)女關係。不應居高臨下地訓斥孩子,而應該和女兒站在同一高度。”
接著,他介紹了他的做法:“女兒很小的時候,我把她放在櫃子上,我站著和她交談一小時;女兒長大一點兒後,我就把她放在沙發前的茶几上,我坐在沙發上和她談;現在女兒長高了,我們倆就坐在沙發上,每天中午吃完飯交談一小時,真是習慣了。”
華卉在旁邊也插話說:“有時我們倆都站著說話,我就必須揚起頭來看爸爸。我覺得很累,就向爸爸提意見:我要像瞻仰偉人一樣看您,這樣不公平。爸爸很虛心,馬上就改。”
我真羨慕這父女倆。
“站在同一高度,和孩子平視。”這是尊重孩子的具體表現。父女兩人,每天平起平坐,談話(注意:不是訓話!)一小時,堅持了11年,這是多麼了不起的事!
一年365天,天天一小時,11年就是4015個小時。
這一小時,對一個孩子的成長是極為重要的。
從每天的一個小時中,孩子理解了媽媽爸爸,看懂了“媽媽”、“爸爸”這兩本書,自願接受了書中的道理。
這一個小時,對繁忙的家長來說,可能是十分寶貴的,但它所創造的價值,卻是用金錢買不到的。
2.孩子渴求平等……小孩為什麼不愛逛商店(2)
從這一個小時中,年輕的媽媽爸爸理解了自己的孩子,也看懂了“孩子”這本書,從內心裡欣賞、珍愛自己的孩子。
兩代人形成了平等交談、相互溝通的習慣,障礙自會排除,隔膜自能打破。
假如你的孩子還小,請你蹲下來和他交談。你會發現,一個奇特的世界展現在你的面前。
3.孩子渴求傾聽……傾聽孩子說話(1)
聰明的媽媽與其做一個高明的說者,不如做一個高明的聽者。
我有一個孩子。30歲時我生下他,起名叫李悅。兒子出生時,我從下鄉插隊、工作的吉林白城地委調回北京,跨入了我從小嚮往的中國少年報社的大門。我非常珍惜這個工作的機會,因為不是所有的知青都能實現自己童年的夢想。
為了全身心地工作,我把1歲零8個月的兒子送進幼兒園全託,每週只接一次。
孩子從幼兒園回來,總是說:“媽媽,咱們談談話。”有一次,竟然哭著向我請求:“媽媽,我知道你很忙,沒時間陪我在家,可你能不能把我轉到每天都能回家的幼兒園?”
我沒能滿足他的請求,我和我丈夫常常出差,沒有時間照顧他。
每次孩子回家,總是興致勃勃地給我講幼兒園裡的事,不管我愛聽不愛聽。兒子需要的是一個忠實的聽眾,而媽媽是最合適的人選。遺憾的是,開始我沒有意識到孩子的這個需求,總覺得聽孩子說話,浪費了我寫稿子或思考的時間。所以,每次孩子和我講話,我總是做出很忙的樣子,眼睛左顧右盼,手裡還不停地翻動著書報。
沒想到,我的“忙碌”給孩子的語言表達帶來了障礙。由於他是個思維能力很強的孩子,為了在有限的時間裡把話說完,他就講得很快,慢慢地變得講起話來結結巴巴的。
這引起了我的注意。我開始注意改變自己,儘量抽出空來,傾聽他講話。漸漸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