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的痕跡,它是在許許多多像你我一樣的普通人在網際網路的應用過程中自發使用形成的。

這些網路詞彙,你無法在字典中查到,如果你跟從不上網的人去講,他也很難聽得懂。但是,在網際網路上,你卻會發現,它們在以極高的頻率被使用著。比如在網上,網民們往往用“偶”這個字代替我,用“頂”表示支援,用“菜鳥”形容初學者、用“灌水”表示說廢話,等等。

這些文字在有氧性上比我們平常使用的口頭語言甚至更勝一籌。雖然目前官方對這些網際網路語言的態度還不是很明朗,但最終,這些約定俗成的新詞彙終究會成為我們正式語言的一名成員。

第四章 受眾導向原則(1)

1。 剝奪感覺之後

生而為人,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傳遞資訊:我們說話是在傳遞資訊,我們寫字是在傳遞資訊,我們露出笑容是在傳遞資訊,我們打手勢是在傳遞資訊,甚至我們沉默不語也是在傳遞資訊……

與之相對應的,我們也無時無刻不在接受資訊:當我們聽別人說話時是在接受資訊,當我們閱讀書籍時是在接受資訊,當我們欣賞電影時是在接受資訊,當我們上網瀏覽時是在接受資訊,甚至,當我們什麼也不做,一個人發呆時還會在一定程度上接受資訊——來自我們內心的資訊。

傳遞和接受資訊是貫穿我們一生始終的事情。很少有人嘗試著不去接受任何資訊,不去傳遞任何資訊。不過,如果你想嘗試著這樣做的話,英國的喜劇明星亞當·布魯姆的經歷,可以為你提供非常好的借鑑。

作為一名志願者,這位37歲的大明星參加了由一位心理學家組織的“感覺剝奪”試驗。在48小時之內,亞當·布魯姆呆在一個完全黑暗,沒有聲音的房間裡自由活動。研究人員透過一個夜視攝像頭觀測房間內發生的一切。

最開始的幾個小時並不算難熬。平時習慣了忙碌的布魯姆不斷地給自己唱歌、講笑話,直到疲憊地睡去。接下來的時光就比較難熬了。沒有手錶,沒有陽光,布魯姆漸漸失去了時間概念。他開始煩躁不安,甚至懷疑整個試驗是一場騙局。實驗進行了40個小時後,布魯姆開始出現幻覺,他看到一大堆牡蠣殼,並感覺房間飛了起來。絕望中的布魯姆甚至放棄了求生的慾望,打算在這個小房間內自生自滅。

實驗結束後,研究人員對布魯姆進行了測試,結果發現他處理資訊的能力嚴重受損,記憶力減退、暗示感受增強。

與那些被困煤礦井下的煤礦工人相比,亞當·布魯姆是幸運的,畢竟這只是一個試驗。這個試驗充分表明接受資訊和傳遞資訊對人的重要性。剝奪一個人的感覺,即剝奪一個人接受資訊和傳遞資訊的能力,會嚴重摧殘人的身心,並將直接導致人的死亡。

既然資訊傳遞和資訊接受如此重要,那它們究竟是由哪些部分組成的?這些組成部分又會對資訊的傳遞和接受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

組成資訊傳遞和接受的要素總共只有三個:資訊傳遞者、資訊本身和資訊接受者。能夠影響資訊傳遞和接受質量的就是這三個要素。

資訊本身如何組織,既取決於資訊的傳遞者,也和資訊的受眾具有莫大的關係。毫無疑問,資訊傳遞者是主動的一方,資訊是否會被傳遞,取決於資訊傳遞者。如果你不說話,沒有人知道你在下一刻是否會開口說話,也不可能知道你想說的是什麼。通常我們認為資訊傳遞的質量取決於資訊傳遞者。但事實上,資訊能否成功地被傳遞取決於資訊的受眾。這不是否定資訊傳遞者的作用。理論上來講,沒有資訊的傳遞者,就不會有資訊的受眾這個概念。但是如果資訊的受眾不願意接受資訊,或者無法接受資訊,那麼資訊的傳遞就根本無法實現。

電影中,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情節:兩個人彼此默默喜歡,但誰也不說出來。直到其中一個人被人介紹了物件,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另外一方才開始著急。當兩個人終於決定就這個隱藏心底的問題進行交流時,總會有一個人對另一個人說:“我一直深愛著你,難道你不明白嗎?”而另一方往往會說:“你從來沒有對我表白過,我怎麼可能明白呢?”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四章 受眾導向原則(2)

如果你愛一個人,就要說出來,或者寫出來,或者做出來。這是墜入愛河的資訊傳遞者應該做的事。如果你既不說也不寫也不做,那麼對方怎麼可能會了解你愛她呢?

不過,這樣說並不代表只要你表達了自己的愛意,對方就一定接受。一個理智的求愛者往往懂得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