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部分

理論:“中國企業在應對外部競爭中僅僅佔據了生產這個“1”的環節,利潤少得可憐。”整個產業鏈的“6”——包括產品設計、原料採購、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以及終端銷售,這6大塊能創造的價值是90%。 因此中國大學生就業難、中國經濟發展不好等一系列現象都由此產生,筆者雖然贊同郎教授的產業鏈擴充套件理論,但筆者還是有些不同意見。

產業鏈理論評析

第一、筆者一直認為三流的教授看不懂金融,二流的教授鼓吹金融,只有一流的教授才會提醒我們金融業的風險,從這個角度來看,*教授絕對是一流的教授。郎教授是世界級的金融專家,也曾在世界上最好的商學院之一沃頓商學院教書,他的學生大部分大部分在華爾街發財,他卻一直呼籲中國重視製造業,與極個別盲目鼓吹金融萬能論的學者形成了鮮明對比,作為金融學教授卻將強國之路放到發展製造業上,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第二、筆者認為郎教授的產業鏈理論比“產業升級”的說法更加準確,因為現在中國大部分產業都有,只是產業鏈不完善而已。世界分工以前是按行業進行分工,那時提出產業升級是非常正確的,而現在的世界分工已經不是按行業進行分工,而是按產業鏈進行分工,因此提出產業鏈整合更加合適。

第三,郎教授提出的產業鏈理論主要在對參與國際產業分工的外貿企業進行總結提出的,首先中國確實是個出口大國,但是在中國的總產出中,出口也就佔到20%多,中國的主要產出還是在國內銷售,因此對於那些在國內銷售的企業來說,郎教授的國際產業鏈理論也就是失去了效用。對於那些在國內銷售的產品,中國以上七個環節除了產品設計環節中國比較欠缺外,其他環節中國基本上都基本上掌握,實際情況也並沒有郎教授說的那麼嚴重。

第四、對於那些外貿型企業,原料採購、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終端零售等環節中國人要想掌控非常的困難,並且必要性也不大,對於那些銷售到國外的產品我們即使不掌握也是情有可原的,我們的商品銷售到美國,在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終端零售環節我們就是不掌握也沒什麼,畢竟我們對銷售地的情況不瞭解,如果中國的玩具廠商如果在美國建立自己的渠道,再由中國人去進行管理,這根本就不現實。筆者認為現在產業鏈中最重要的就是研發和核心零部件,在這點上中國早就提出了自主創新的問題。

2、時寒冰的強國之策: 擴大內需建議

代表作品 《中國怎麼辦》

擴大內需理論內容

時寒冰在其《中國怎麼辦》一書中指出,要實現國富民強就必須啟動內需,對於影響中國啟動內需的因素時寒冰列出了三個,分別是:第一,在我國的國民收入分配機制中,財富分配向政府和企業傾斜,公眾收入較低,第二,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公共產品的市場化傾向蠶食了民眾的消費能力。 第三,行政管理支出增長過快,擠壓了公共產品領域的財政投入。

在此基礎上時寒冰提出了三條建議, 第一,增加民眾的可支配收入,他主張要實現民富,就應該減稅方面做文章,而減稅本身就可以促進社會投資,增加就業機會。 第二,建立起完善的社會保障機制。 社會保障機制包括三個層次:一是直接面向貧困或低收入階層的各種社會救助制度;二是面向勞動者的各項社會保險制度;三是各種社會福利制度。第三,削減政府的行政管理支出,為社會保障節約出更多的資金,另外時寒冰還提出來用懲罰性損害賠償為內需護航的建議。

擴大內需理論評析

第一、筆者認為中國內需不足就是個十足的偽命題。中國不存在內需不足的問題,中國國民生產總值的90%都是靠內需拉動的。怎麼能說中國內需不足呢,有人喜歡用產能過剩來反證中國的內需不足,筆者早已指出,中國的產能過剩是結構性過剩,而非整體性過剩,比如中國生產的鞋、玩具,無論如何擴大內需也是消耗不掉的,而在資源、能源、高科技產品方面中國產能嚴重不足,需要大量進口,因此中國內需不足的說法根本就站不住腳。

第二、關於削減政府行政支出的問題,筆者認為削減政府支出不能光靠硬性壓縮,而應該從根本上採取措施,比如在北歐總統出門都不用帶保鏢,在其他國家怎麼可以做的到?中國只要實現了民生有保障,行政管理費用就會大大降低,現在幼兒園、小學都開始配備警察,這是多大的開支,以前這都沒必要的,中國極端事件增多都是民生艱難所致。

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