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話,結果當地的人開始很不信任我們。直到我出具了我們的考古工作證(其實是我父親的,我們照片很象,用電子技術偽照了出生年月)之後,才有人前來一起聊天,但是找尋了一上午,也沒有什麼有價值的情報。

中午回到旅館吃飯的時候,我們也隨口問了下老闆,這附近哪家老人知道的傳說最多,也許是這來的考古專家還是比較多的,旅館老闆沒怎麼驚訝,熱情的給我們介紹了起來,沒想到線索遠在天邊,近在眼前。

原來這裡最老的一位姓何的老人家獨自一人住在麻塘壩東邊的樹林裡,離這裡大約五里路,聽說這位老人甚至有可能是僰人後人,有好幾潑人都採訪過他,而且以前參加過革命,都快八十的人了,兒女都出車禍去世了,現在靠著政府補助過日子,也巧了,他的孫女小麗就在這家旅館打工。

我們摸了兩百塊錢出來,老闆立刻把小麗叫了過來,很健康的一個姑娘,只是可能太陽曬的有點多,面板有點黑。說明了我們的來意之後,小麗爽快的答應了。扔下手裡的工作,就帶著我們向她爺爺家走去。

夏天的天氣,臉變的比翻書還快,剛走進樹林,冰涼的雨點透灑下來,天色暗了很多,黑林深處陰風呼嘯,惆悵蕭然,我們在樹林的路上遇見了一夥大約五,六個人,為首的傢伙頭上有道刀疤,一臉的彪悍,怎麼看也不象是一般的遊客,這時張天拉了拉我的衣服,小聲的說了句:“同行。”我一下子就明白了過來,不過前面小麗的腳步也頓了頓,不知道她聽見沒有。

我們來到小麗的家,一棟低矮的磚房,小麗說她爺爺現在腿腳有些不方便,一般都在裡屋待著,我們也跟著走了進去,裡屋的光線有些昏暗,估計是老人捨不得白天點燈,我們先向老人家問了安,我就著窗外的光線,向坐在搖椅上的老人家看了過去,突然心裡一突。

這位何老身穿一件很古舊的奇怪衣服,拄著柺杖,他滿臉皺紋,深陷的眼窟窿裡一雙渾濁發黃的兩眼發出詭異的寒光,似笑非笑的嘴裡沒有牙齒,一張一合的。

老人的聲音異常奇怪,嘴裡無牙,乾癟的嘴皮粘成一片,口氣空洞而怪異,令人頭皮發麻。

第一卷 天懸地葬 第八章 地道

關於僰族,我在來之前很是研究了不少的資料。僰人是春秋時期之前居住在今川南、滇東北一帶的一個少數民族。他們是一個剽悍驍勇的民族,他們沿著長江流域輾轉奔波來到金沙江和岷江流域定居了下來,在古希臘文明已經冉冉崛起之時,這裡還是一個虎狼出沒,荊棘叢生的荒蠻之地。一個從南方沿海的百越民族中剝離遷徙而來的部落族屬,他們披荊斬棘,開荒種地,“人”字頭上佈滿“荊棘”,就是“僰”的來歷。

據史籍記載,四川宜賓為古僰侯國,在秦漢前是僰人聚居之地。殷末,周武王伐紂,僰人參加了河南孟津大會,誓師牧野,助周滅殷有功,封為“僰侯國”。漢高祖稱少數民族僰人聚居地為“道”,僰侯國稱僰道縣。漢高後六年(前182年),修僰道縣城於湖江口(今宜賓城址)。《珙縣誌》(清光緒版)“珙本西南夷服地,秦滅開明氏,僰人居此,號曰僰國”。從以上文獻可以看出,珙縣既是歷史上“僰道”的重要腹地,又是古僰侯國曾經的首府之地。僰人滅於明朝,有關他們的記載屢見於明朝萬曆年的記載。

僰人的政治體系演進的是原始的雛形,大體經歷了酋長──寨主──管事;大王(酋長)──小王(分封王)──寨頭──頭人等形式。但是僰族最出名的地方就在於他們的懸棺。“殮死有棺而不葬,置於岩石間,高者絕地千尺,或臨大河,不施蔽蓋。”這就是他們的風俗。“僰人不知何處去,惟見懸棺留崖陬”。

我們先是天南地北的聊了很多關於僰族的傳說,然後,我慢慢的引導著老人向僰族先人酋長的懸棺方面聊去。僰人祖先中出名的有助周王的卜漏,以及後來明朝的哈啊大。沒想到老人很謹慎,一提起僰人以前酋長的懸棺,眼裡先是寒光一閃,接著就全和我們說些不著邊際的話,我們問了半天也沒有問出什麼情況來。

“那個老頭有問題,他一定知道些什麼。”回到賓館,關上門,張天在門外左右看了看,然後沉聲說道,我也默默的點了點頭,雖然我不知道哪不對,可是那老人身上有股死氣,彷彿很多冤魂在他身邊一樣,讓我不想靠近,而且,先前白天沒發現,回來的路上我才發現,小麗的身上也有很重的死氣!這真的很奇怪。

第二天,我們三個人輪流監視著何老頭,另外兩人麻痺著何麗,不過老頭沒有任何動靜,反而是在樹林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