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德。福島氏等一面堅守普門寺,一面為惠探乞降。雪齋謂壽桂尼道:“若不除此禍根,恐日後會有蕭牆之亂,悔之晚矣。”壽桂尼笑道:“雪齋所言極是,斬草除根,不留後患。”
十四日,惠探於絕望中切腹自盡。次年四月,見付城也被攻陷。這場史稱“花倉之亂”或“丙申之亂”的家督之爭至此落下帷幕。
十八歲的承芳繼任家督,拜受將軍足利義晴賜予的“義”字,改名今川義元,領駿河守護,後又拜治部大輔,有“東海道第一弓取”之稱的戰國大名登上了歷史舞臺。惠探的部分餘黨逃往甲斐,此時信虎已決定支援義元,為表明立場,勒令庇護惠探餘黨的家臣前島一族盡數切腹。以此為契機,義元採取“親武田,遠北條”的策略。在義元撮合下,武田晴信迎娶公卿三條公賴之女為正室。公卿家地位雖已大不如前,但從出身上來說仍受人尊敬,能與公卿家聯姻,信虎自然求之不得。天文六年(1537)二月,信虎將女兒嫁於義元做正室。自此,武田與今川兩家長期以來的敵對關係結束,並迅速密切起來。被甲、駿同盟所激怒的氏綱於二月下旬率軍攻入東駿河富士、駿東兩郡。信虎聞訊,出兵配合今川氏防禦,北條軍不敵,撤兵歸國。
敗給今川、武田兩家,氏綱懷恨在心,尋機再出關東。正在這時,機緣巧合,天賜良機予北條氏。前文說過,在上總的武田信保支援下,流浪在外的足利義明攻陷原氏主城小弓城,並在城內築起御所,史稱“小弓公方”。此役使義明聲望大振,信保反而處處受制,這使他心中不滿,不久便憤然出家,鬱鬱而終。信保死後,側室所生嫡子武田信隆與正室所生次子武田信應爭奪家督,戰火席捲關東南部。房、總國內諸多勢力擁護的小弓公方支援信應,而信隆則得到氏綱的支援。本與北條氏聯盟的裡見義堯突然毀約,加入小弓公方一派,致使局勢大變。不久,信隆的居城峰上城陷落,信隆逃亡金澤城,小弓、裡見兩家隨即準備與北條氏決戰。
天文七年(1538)春,小弓軍先陣於市川(今江戶川)右岸、下總的國府臺佈陣,以牽制北條氏在武藏的勢力。北條軍則在靠近國府臺的江戶、河越兩城加修城牆,整治軍備。同年九月,義明、義堯率兩家聯軍主力一萬人抵達國府臺。此時,氏綱佯裝惟恐聯軍攻入武藏的模樣,數次請和,卻皆被妄想制霸關東八州的義明拒絕,氏綱趁機以義明故意不肯議和為藉口,向古河公方足利晴氏討得征伐義明之名分。
十月初二,氏綱與嫡子北條氏康率軍兩萬自小田原城出發,進入江戶城。於初六日召開軍議,商討破敵之策。初七日清晨,義明命 椎津隼人佑 率部移至國府臺北側的松戶臺,計劃與義明本隊在北條軍透過國府臺與松戶臺之間的低窪地帶時一起夾擊。北條軍從江戶城出發,渡淺草川、中川到達松戶臺對岸的金町。與義明預計恰恰相反,北條軍並未立刻從正面渡川進攻國府臺。隼人佑 請義明本隊主動出擊,未得同意,他便獨自率部展開進攻,義明本隊卻按兵不動,至使其孤軍作戰。下午四時,北條軍對國府臺展開正面進攻,因敵防守嚴密,轉而採取迂迴戰術,並突襲義明本陣,小弓軍陷入混亂,義明之弟足利基賴戰死。義明大怒,挺槍單騎殺入敵軍,左突右殺,力討二十餘人。這時,飛來一箭,正中其額頭,義明翻身落馬,死於非命。正與北條軍旗本隊交戰的裡見軍得知義明陣亡,急忙向船橋方向退去。
經此一戰,小弓公方自當主以下多員名將陣亡,處於崩潰狀態。義堯在撤退路上,從小弓城救出義明子女,盡收小弓遺臣,並放火燒燬御所。北條軍取勝後,於初十日開始進攻上總。潛居於金澤城的武田信隆趁勢收復峰上城,原氏一族的原胤榮也奪回小弓城。國府臺合戰雖以北條氏勝利、小弓公方滅亡而告終,但同是失敗者的裡見氏卻因禍得福,盡收小弓殘部,吞併小弓公方在安房的大片領地,故而一躍成為僅次於北條氏的關東第二大勢力。
第十一回 驅信虎晴信任當主 滅諏訪武田侵信濃
自北條軍在國府臺擊敗小弓公方和安房的裡見義堯後,在關東勢力日益壯大,使得扇谷上杉氏節節敗退。見盟友抵擋不住,武田信虎不得不承認自己的關東攻略已告失敗,只得與北條氏綱和談。與今川氏的聯盟使得武田家在駿河方向取得和平,而今川氏勢力又可牽制相模的北條氏。在信虎的努力下,武田家相繼臣服或滅亡國內的油川、大井、慄原、浦等豪族,實現了武田氏三代人的夙願:統一甲斐。在消除了內憂外患之後,信虎將主要精力轉移到信濃方向。在對內統一甲斐的時候,信虎就企圖滲入信濃,並與地